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责任层层下压,政策逐项落实。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领贫困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贫困、迈向小康。
初秋时节,在天台镇环溪村丁家坳组,羊舍干净整洁,牛群健壮高大,鹅鸭水中嬉戏。很难想象,这些成规模的养殖产业,竟是在一位盲人的示范引领下发展起来的。据悉,1979年出生的郑富民,17岁时查出患有突发性眼神经萎缩,视力降至0.1。因贫困和疾病,妻子离家出走,留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孩子。2014年,郑富平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党员干部的帮扶下,他走上了养牛致富的路子。去年,他家有10多头黄牛出栏,年纯收入达10万多元,不仅靠养牛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走上了致富小康路。郑富民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脱贫致富。现在我要把产业搞好,把小孩培养好。同时,把周边的农户也带动起来,搞养殖业致富。”
天台镇26个村有6个村处于天台山偏远山区,交通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在袁州区占第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实行精准扶贫以来,天台镇党委、政府把产业扶贫列为重中之重。镇里因地制宜引进生态农业项目,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项目29个,采取贫困户入股的方式,通过优势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同时,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先后引进了黄蜀葵、瓜蒌等中药材、肉牛、天台山铁观音茶叶、荷花潭大米等特色农业项目,全镇29家农业合作社和扶贫产业基地,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352人,人均增收500-800元。天台镇环溪村党支部书记张绍武介绍,“产业帮扶政策好,既没有让土地撂荒,又能实实在在让群众致富。我们村黄蜀葵种植产业基地达30亩,全村19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帮扶。”
天台镇还不断加强定点扶贫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沟通衔接,镇村两级全面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负其责的脱贫攻坚领导体系和责任机制。镇里成立脱贫攻坚工作站(室),派出26个驻村工作队和78名驻村帮扶干部。由于压实了攻坚责任、强化了工作机制,有力地确保了全镇脱贫攻坚目标同频、政策措施同步、工作力量同向。
据天台镇党委副书记、扶贫工作站站长王鑫介绍,该镇党委以党建“三化”工作为牵引,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和壮大集体经济上,主动作为,集思广益,精心实施。通过支部引领,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
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天台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贫困村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来源:袁建平 余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