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袁州区天台镇环溪村丁家坳贫困户郑富平家里,发现他正贴着耳朵“听”电视,电视中正在播放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讲述一则关于养羊的致富项目。
这个叫丁家坳的小山村,山峦连绵,树翠草绿。“听”电视的郑富平,双眼视力仅0.1,相当于盲人,他看不清电视画面,每天都是“听”电视节目。然而,就是坚持“听”电视,他听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年赚十万的脱贫致富典型。
眼盲心不盲,树立新信心
来到环溪村丁家坳,就如同走进一个充满欢乐的动物园,牛羊欢叫、飞鸟鸣脆,声音此起彼落,奏响了一曲脱贫致富的交响曲。
羊舍干净整洁,牛群健壮高大。很难想象,这些成规模的养殖产业,竟是在一位盲人的带领、示范引领下发展起来的。
这位盲人名叫郑富平,出生于1979年,家里兄妹四人。他因家贫初中便辍学,先后在深圳和温州打过工。17岁时,查出患有突发性眼神经萎缩,视力降至0.1,几近全盲。2002年,郑富平结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可由于疾病和贫困。2013年,妻子便离家出走,此后他和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相依为命。2014年,村里实施精准扶贫时,将郑富平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着低保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
“那时候感觉人生没有希望,非常迷茫。有一次在电视上,我了解到一个残疾人,没有双腿,却仍然坚持奋斗。我记住了他说的一句话:你拒绝社会,社会就会将你越推越远;只有敢于改变现实,社会才会接纳和拥抱你!加上帮扶干部经常给我打气,让我树立了生活信心,一心想着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产业。”回想起艰难的日子,郑富平在惆怅的同时,也很感慨。
党建做引导,“听”出致富路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富平在村里党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上,收听到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讲授养羊和养牛技术,想到自己家周边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很适合养殖,牛羊肯定长得好。
于是他说干就干,拿出打工攒下的钱买了3头黑山羊,开始摸索养羊技术。由于经验不足,当年养羊没有给他带来很多收入,但勤劳肯干的郑富平在挫折面前没有气馁。在关键时候,对接帮扶的区农业农村局干部邹顺国、梁正芬和袁州区残联工作人员,得知郑富平有搞养殖的想法,第一时间和镇村干部一起,启动党建引导帮扶机制,按照“党员对接+技术指导+干部帮扶”思路制定了帮扶措施。鼓励他养“扶贫牛”的同时,定期送技术、送政策、送补贴到家,及时帮他家里连接好电视网络,保证收听电视信号畅通。这一系列帮扶措施无疑给郑富平打了一针“兴奋剂”,他吸取养羊的经验,每天定时坐在电视机前,用耳朵专心听《致富经》栏目讲授的各类养殖专题片,学习别人的养殖技术。就在当年冬天,他光靠养牛净赚1万余元。尝到甜头后,郑富平下定决心,做好养殖产业。随着每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原本东一个西一个的简易牛羊棚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发展。2017年,挂点帮扶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及时进行对接帮扶,在郑富平家500米外,建起了一个约200多平方米,能容纳50头成年牛、100只羊的养殖场。2018年,为解决养殖涉及的环保问题,根据扶贫政策,区环保局为他的养殖场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
“想着我的牛羊每天吃得好,长得壮,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郑富平笑着说。
致富不忘本,领头一起干
“我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干部。“郑富平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把牛羊养好,培养好孩子。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附近搞养殖的村民一起壮大产业,共同致富。”
每天凌晨四点多,郑富平就起床开始忙碌。虽然郑富平视力微弱,但他对周边环境非常熟悉,打扫养殖场、投放草料、呼赶羊群……每个操作都得心应手、行动敏捷。
现在,郑富平的牛舍里养着30头本地黄牛。他养殖的牛羊因为吃新鲜的草料,长得精实健壮,肉质口感好,市场供不应求。他笑着算了一笔账:“去年光出栏黄牛就有10余头,每头800斤,每斤仅按52元计算,毛利就有40余万元,刨去成本、人工等,去年赚了10万多元哩。”
郑富平“听”电视学养殖,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草药预防禽畜生病的养殖技术,牛羊生小病,他都不需要请兽医。
受郑富平养牛脱贫事迹的激发,周边不少村民发展起养牛、养羊等产业,并向郑富平请教技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悄然兴起了养殖热。
从贫困户到“养殖行家”,郑富平经历了一路坎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的感恩之心如火一般热情。谈起未来,他腼腆地表示,要给两个儿子做好榜样,靠自己的双手继续努力奋斗,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牛!
供稿:天台镇 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