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垄垄草莓、一颗颗葡萄、一丛丛豆角……初夏时节,走进袁州区寨下镇大宇、长乐、横塘等村的蔬果大棚里,嫩绿的色彩不仅让人心情舒畅,也让人看到致富的希望。
截至目前,该镇果蔬种植基地共建有45栋日光节能温室、1100余座塑料大棚。“大棚经济”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近年来,寨下镇通过“政府推动、科技引导、资金扶持、党建引领、合作社带动”的方式,把发展“大棚经济”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点来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流转土地4500余亩,用于发展设施农业、大棚农业、畅销农业和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改“一茬到底”为“春提早、秋延后”两种两收蔬菜和瓜果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种植产量和效益。如今寨下的大宇村有占地550亩的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马南坊村有300亩黄瓜、辣椒、豆角、西红柿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长乐村有260亩苦瓜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
为调动群众参与“大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该镇组建蔬果生产合作社17个,每个基地确定10名示范户,确保有人建、有人种、有人管、有人销,形成建、种、管、销一体化模式。通过示范引导,目前,全镇有671户农户参与大棚果蔬种植,种植面积达6000亩,其中,黄瓜大棚30座、辣椒大棚30座、豆角大棚12座、草莓大棚20座、西瓜大棚620座、苦瓜大棚35座、葡萄大棚350座。据悉,每座大棚年亩均收入达到1.5万元。
为确保“大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镇每年举办蔬果培训班,聘请蔬果种植专家、农技人员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在大棚果蔬种植的选品上,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早我优、人优我特”,目前有西红柿、辣椒、草莓、糖瓜等20多个绿色蔬果品种。
该镇还建立专家热线,组织专家在线解答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发放技术光盘、手册,帮助种植户及时掌握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新知识;在每个基地开设《大棚经济》专栏,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扩大技术服务覆盖面,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
为保障资金投入,该镇还协调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扩大贷款规模,简化贷款办理手续,为“大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自从有了“大棚经济”,该镇许多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126名贫困户成为直接受益者,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带塘村天绿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方式,形成了“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扶贫模式,发展了油茶、蔬菜、葡萄、鸡枞菌等多种种植产业,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安排了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去年,贫困村民彭嘉在该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1.4万元,加上产业分红3000元,全年收入达到1.7万元,顺利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