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柏油路旁伴着涓涓流水,白墙黛瓦在青山翠林间星罗棋布,田块分布得像片片斑斓的画布……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处处是秀美乡村图景。而这个小山村更为人所知的是村口边山脚下的“挑粮小道”。
井冈山市茅坪镇坝上村里的红色主题研学教学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杰文 摄
井冈山斗争时期,敌人不仅对井冈山进行了疯狂的军事“会剿”,同时,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内的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品都很缺乏,军民日常生活十分艰苦。
为解决军队伙食和粮食储备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朱德等领导人即便军务繁忙,也常随着队伍走山路往返50公里到宁冈等地挑粮。战士们心疼朱德,为让他休息先后藏起了他两根扁担。但朱德又拿毛竹削制了一根新扁担,并写上“朱德的扁担”几个大字。
不论生活条件如何艰苦,红军中始终保持着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从军长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
值得一提的是,在部队供给很少的情况下,红军官兵通过对伙食费精打细算的调拨和使用,以及自己种粮栽菜减少费用支出,竟然还能结余下来少量伙食费。这笔钱被称为“伙食尾子”,平均分发给部队官兵。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指出:“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乐观地唱着红色歌谣,把星星之火散播在中华大地上。
“那时红军官兵日常吃的就是红米和南瓜。”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钟梅芳解释说,红米便宜,且米粒粗糙,吃完饱腹感强;南瓜吃了饿得快,但量大易播种。
穿越几十年光景,“红米饭南瓜汤”仍是井冈山人餐桌上的“常客”,但定位从家常主食成了游客餐。
井冈山市的村民正在打糍粑招待游客。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坝上村,村民吴云月一大早便起床准备“红军餐”。早年丧偶后,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后来,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她积极参与村里“红军的一天”培训接待,年纯收入能达1.5万元。在坝上村,还有50多户村民像吴云月一样,通过红色旅游脱贫致富。
当演员、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如今井冈山每4人中就有1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全市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4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