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款人”成为热词还没多久今年“双十一”的第二波购物狂欢又来了“老双十一人”都举起双手来让大江哥看看
↓↓
11月11日0点0分26秒,阿里巴巴数据显示,天猫双11成功扛住了58.3万笔/秒的订单创建新峰值,第一波洪峰已过。
58.3万笔/秒的新纪录是2009年第一次双11的1457倍。更快更稳的同时,万笔交易的资源成本较4年前下降80%。
而在紧接下来的0点30分,阿里巴巴数据显示,2020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实时成交额突破3723亿。
天猫方面预计,今年天猫双11吸引超过8亿消费者、25万品牌、500万商家共同参与,是覆盖面最广、参与度最高的一届。
戳视频感受破纪录瞬间↓↓相关话题迅速霸占微博热搜↓↓↓
虽然双十一还远没结束
但有些大数据已经出来了
截至11月11日00:18分
2020天猫双11
省份购买力排行榜TOP5: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
而江西的表现同样不俗!
大数据显示,
江西下沉市场购买力愈发强劲,
日益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金矿”。
宜春成双11消费“黑马”
据京东大数据统计,2020年京东11.11期间,江西省购买力排名位居全国第22位,成交额同比增长121.99%。从销量来看,江西省热销产品TOP5为:家居日用、厨具、家用电器、手机通讯、汽车用品,可以看出,家居消费趋于复苏。
从区域划分来看,江西省购买力最强的城区为:南昌、赣州、宜春、九江、吉安;购买力最强乡镇为:南昌县、丰城市、万载县、于都县、高安市(按销量排名)。而从下单金额来看,江西省黑马城市为宜春市。与此同时,用户画像大数据显示,江西省用户中女性占比45%,年轻用户占比66%。
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其消费力的强劲首屈一指,成交额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除3C类操持高增长外,大家电的消费恢复意味着楼市在一定程度上复苏,而小家电的需求的持续高涨则意味着人们在疫后对生活品质的进一步追求。
下沉市场消费增速明显
根据双11大数据,江西省的酒类、宠物、汽车用品、珠宝首饰、家庭清洁等品类的消费也同比得到大幅的增长。在江西的消费者中,56岁以上人群同比增长33%以上,表明这一年龄的人群日益习惯线上消费,京东超市和生鲜商品最受欢迎;而年轻人则更喜欢智能、黑科技商品。
江西高校众多,今年11.11期间,江西高校学子消费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值20%以上,学生们的消费集中在手机和电脑,但值得指出的是,运动鞋包、食品饮料、生鲜、生活电器、个护健康成为学生消费新的增长点。
在下沉市场中,江西省同样表现强劲,农资园艺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52倍,低线城市成交额同比增长189.60%。有分析人士指出,现在消费增长动力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及城镇转移,下沉市场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金矿”,而争取“金矿”的关键因素则是品质以及物流水平。近年来,电商面向低线城市及重点县镇布局物流新基建,创新仓储模式,提升县镇村三级物流触达能力和服务时效,通过整合供应链物流、人才、流量、直播等全平台、全渠道资源,充分发挥“物流+商流”的一体化服务优势,正为更多优质农产品上行注入澎湃动力。
特色农产品销售增长迅猛
好山好水养育优秀的农产品,江西省多年来为全国输出了许多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在电商繁荣的背景下,既为江西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也为更多全国人民送去了健康与美味。大数据显示,江西省特色农产品上行产品TOP5为:草莓(成交额同比增长25.61倍)、鸭肉(成交额同比增长17.92倍)、瓜(成交额同比增长14.82倍)、鱼类(成交额同比增长11.89倍)、牛肉(成交额同比增长11.43倍)。
此外,江西老字号上行产品TOP5为仁和(成交额同比增长4.6倍)、绿海(成交额同比增长2.1倍)、宁红(成交额同比增长205%)、浔阳楼(成交额同比增长118%)、梁义隆(成交额同比增长62%)。因受珠三角产业带辐射,也拉动了江西省相关领域零售商品及电器的上行。
小伙伴们,这些“剁手”的大数据有你的份吗?再回头看看尾款人们,熬到凌晨也要坚持的倔强↓
买买买时一时爽可接下来一个月怕是要“吃土”了
今年,在“买买买”的同时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代年轻人们又贡献了许多欢乐的新词如“尾款人”“李姓消费”“琦乐吾穷”等等▼
努力赚钱的“打工人”和熬夜花钱的“尾款人”其实都是同一拨人他们都叫——“年轻人”▼
当初网购明明是为了省钱
现在却因为李佳琦从理性消费变成了“李性消费”▼
“琦乐吾穷”李佳琦是乐了我却变得更加贫穷
虽然贫穷
但该收的快递还是要收滴今年天猫双11不少人发现快递悄悄提速了在微博话题榜上#今年双十一快递有多快#登上热搜
既然快递如此给力可想而知不少人都沉浸在拆快递的喜悦中BUT网购之余背后的网络陷阱也要擦亮眼睛!
一不小心就会被下套!
今天,大江哥还为你准备了一份“双十一”安全购物指南快来了解学习,谨防上当吃亏
来源:大江网(ID:dajwjx)/江西头条客户端 记者朱嘉明综合广州日报、都市快报、湖北经视、央视新闻、杭州日报、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