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湛郎街道日升社区老党员叶发生来到社区党群服务站的“红色电影放映厅”重温经典电影。“以前我们开会就挤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人多了都坐不下。现在进行‘三化’建设后,原本零散的功能室整合为综合体,我几乎每天都来这看书看电影练字呢。”叶发生为“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点赞。
场所瘦身得民心
“以前办事没头绪。现在好了,要办的事都集中在办事窗口,而且每个座位都挂了牌子,简洁明了,省时省事!”秀江街道崔家园小区居民李会兰高兴地说。
为方便群众办事,该街道9个社区重新整合办公平台,干部们集中在一楼服务大厅办公,群众办事一进门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问得清楚明白,办得成事,再也不用楼上楼下跑了。每个社区设立的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舞蹈室、假日课堂等,采取错时服务、延时服务,保障群众在中午、双休日、节假日也能办成事,办好事。 资源整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盘活闲资。下浦街道东浦社区的旧礼堂,近年来成了居民们的“打卡地”。每逢节假日,文艺汇演、歌舞比赛、知识竞赛轮番上演,居民们聚集在礼堂里,享受着文化大餐,真正实现“闲时群众办酒,用时活动纷呈”。变散为聚、变闲为用,旧礼堂、废弃校舍、空楼栋等闲置资产改造成活动阵地,场所瘦身真正达到了资源集约、功能高效,实现了党员活动有场所、政策宣讲有阵地、文化传播有依托、服务群众有特色,进一步凝聚了基层阵地“磁场”。
挖掘特色增底蕴
“七一”前夕,新坊镇周赤萍将军陵园里庄严肃穆,人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胸前的党徽闪耀着熠熠光辉;水江镇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为长眠于此的先辈们献上鲜花。袁州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描红底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因地制宜推动红色名村建设,致力打造一批红色名村示范点,是该区在“三化”建设中的“点睛之笔”。彬江镇联合历史文化研究会编写并出版书籍、连环画《三星口之战》,水江镇修缮保护毛泽东旧居……同时,结合秀美乡村建设、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村民休闲场所建设,该区还着力推进一批红色文化广场、英雄事迹展示馆、红军战斗纪念馆建设。目前,袁州区已基本建成飞夺泸定桥勇士刘梓华家乡水江镇上洞村、三星口战斗发生地彬江镇三星村等一批红色名村,并由此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磁场效应人气旺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寨下镇塘下村三年级学生刘丽丽都会到村部一楼的“农家书屋”里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轮值的志愿者耐心地给她解答。“我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在家里有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辅导我的功课,每天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在书屋里看书,在红色放映厅看电影,在广场上玩游戏,别提有多开心了!爸爸妈妈在外面也安心了不少。”刘丽丽的笑脸像一朵灿烂的小花。村里设立的“四点半课堂”,成了留守儿童的欢乐天地,引领着孩子们健康成长。晚饭后,金瑞镇小江西村的村民们往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聚集,妇女主任朱洁玲打开音响,带领村民们跳起了广场健身操。“梁老师说健身操要踩节拍、全身用上力气,才能达到锻炼目的。”朱洁玲边跳边说,村民们跟着节拍,跳出活力、跳出幸福。朱洁玲说的梁老师,是区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梁芬,前不久来村里教大家跳舞,这支广场健身操尤其受欢迎,已经成了村民们的例行节目。无独有偶,在南庙镇袁梅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孩子们正在围观区美术家协会周炼泼墨挥毫,只见她拿着画笔,蘸着黑色、黄色、绿色的颜料,不多时一株挂在枝头的葫芦鲜活出现在画纸上,引起孩子们的惊呼和掌声。随后,孩子们坐在位子上,认认真真地临摹作画,像模像样。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画出了自己的葫芦,大家都非常自豪。“谢谢周老师教我们画画,原来画国画也不是很难。”12岁的陆子昊看着自己的画,笑着说。袁州区以“党群服务+文明实践+N”综合服务模式为主线,广泛开展服务类、教育类、实践类活动,成功打造推出“理论宣讲、好人故事汇、好婆媳互夸、文艺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据统计,“三化”建设以来,袁州区以扎实开展实践活动为抓手,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共计开展各类实践活动6000余场次,参与群众20万余人次。“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磁场效应显著,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自2019年全省启动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以来,袁州区作为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第一类试点县(市、区),坚持创新理念和群众需求导向,认真探索挖掘袁州特色,着力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化”建设、党建+乐龄中心等工作政策、资源整合利用上下功夫。首批高标准打造了28个乡镇(街道)、81个村(社区)精品示范点,下一步将以点带面,在年底实现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全覆盖。
供稿:张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