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何止十八弯。9月28日,记者从上饶市广丰区城区驱车径直往南,在群山中行驶60多公里,穿过4个隧道,花费一个半小时,才到达了位于铜钹山腹地的小村庄——小丰村。
路迢、地僻、山旮旯,小丰村有着一段贫困的经历,还挂上过省级贫困村的头衔。
不过,贫困村的头衔,如今已被小丰村甩得远远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实现脱贫。小丰村村民坚持不懈,走出了一条绿色的脱贫之路。
▲小丰村村民在树下休憩。
做火乡村旅游
5年来,虽然单位的名称几经改变,但广丰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洪厚火每个月跑几趟小丰村的习惯一直没变。
小丰村地处武夷山东段,山林苍翠、溪水潺潺,静谧而悠然,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村子还是通往福建的古驿道的必经之处;遗留有红军兵工厂、红军炮台等红色印记,旅游资源丰富。
作为对口帮扶小丰村脱贫攻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洪厚火一直琢磨着如何挖掘小丰村的旅游潜力。
2015年春节,利用村里传统的“杀年猪”民俗,洪厚火策划了“小丰杀猪宴”旅游推广活动。“当时是贴钱吸引游客,效果很好,‘杀猪宴’一炮而红,现在已经成了小丰乡村旅游的招牌。”洪厚火介绍说,2017年举行的“小丰杀猪宴”,吸引3000多名游客前来体验,村民开办的农家乐赚了个盆满钵满。
说起小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支书徐云清同样感触很深。这个2015年放下自己在山外做得蒸蒸日上的生意,一头扎进村里的汉子,看不得“乡亲们守着绿水青山受穷。”
在徐云清的带领下,村民们发动起来,清理河道、整治村貌、美化环境。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吸引2000多万元的乡村旅游项目扶助资金,修建了傍溪游步道、临水栈桥,建起了停车场、生态公厕,建成了污水集中处理项目,推进了河道整体生态整治。
如今,小丰村不但是省4A级乡村旅游点,还是江西水生态文明村,一年游客超3万人次。村里的农家乐,一到旅游旺季,一床难求。
“没想到这山山水水还真会流金淌银。”几年前,村民张丽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了一家农家乐,现在拥有客房10余间,旅游旺季一天毛收入达三四千元。
徐云清还有一个身份是上饶市广丰区世外桃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这个2017年6月由村民理事会成立的公司,负责管理村里的旅游资产,2019年为村集体贡献收入20多万元。
“明年村集体旅游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我们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要变成小康村了。”徐云清信心满满地说。
做大生态产业
在小丰村,有一处院子显得格外醒目。进得院门,只见花架上的几盆铁皮石斛枝繁叶茂。
见有客人来,院子主人潘有兵从桌上抓起一把铁皮石斛榨汁待客。浓稠清香的铁皮石斛汁,引得客人赞叹。
潘有兵并不是小丰村村民,而是来村里的投资者。2013年,潘有兵和亲友一起投资2000多万元,在小丰村建起了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我们当时想找一处地方有机种植铁皮石斛,在考察多地后,最终被这里良好的生态、热情的村干部和淳朴的村民打动。”潘有兵说,铁皮石斛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小丰村,非常适合种植高品质的药用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的引进,给小丰村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近300亩贫瘠的山地被以每亩500元的年租金流转。村民们拿到固定的土地收益后,还可以到基地务工。
“基地最忙的时候,需要上百人干活,几乎把留在村里的人都请来了,尤其是优先安排贫困户,人均收入可达5000多元。”潘有兵说。
65岁的低保户廖春泉自基地建起时就在这里干活,如今当上了大棚管理员,成为基地的固定务工者。“我的工作主要是喷水、拔草,对大棚进行日常维护,劳动强度不算大,每月工资3000多元。”廖春泉很看重这项工作,干活也格外卖力。这些年来,他从基地赚取的收入,对一家人改善生活至关重要。
基地每年上交给村委会的3万多元管理费,虽然现在已算不上村集体收入的大头,但是在前几年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而且,名声在外的有机铁皮石斛,也成为小丰村的一个特产品牌,吸引大量游客和客商前来购买。
做香土特产品
“彩霞姐来了啊,到我家拿熏肉去。”57岁的村民周水英很自然地叫着41岁的王彩霞。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彩霞姐”,缘于王彩霞不遗余力推销小丰村的土特产。
王彩霞是广丰区有名的美食达人,开了好几家特产店,在某知名社交平台拥有众多粉丝。2019年,王彩霞在徐云清的力邀下,经销小丰村的铁皮石斛、蜂蜜、熏肉、笋干等土特产,还在村里开办了加工农产品的手工作坊,聘请了七八名贫困户帮工。
为了提高人气,王彩霞不仅自己挨家挨户去收货,从源头把控质量,而且上抖音、开直播,对着镜头,把小丰村的山里货做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虽然周水英家的熏肉做得好,但原来只供自家人享用。如今除了卖给来村里的游客,剩下的都由王彩霞包销了。“今年你家做2000公斤熏肉,销售收入一定能超过20万元。”王彩霞笑着对周水英说,“你做多少,我要多少。”
现在,王彩霞每个月都要进村五六次,带货最多时总价值达15万元。“彩霞姐”已成为村民们土特产最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边,“彩霞姐”卖力推销土特产,那边,村干部连庆芳瞄上了村里漫山遍野的野茶。熟谙制茶技艺的他自2015年开始,每年四五月间,组织贫困户上山采茶,再制作成红茶出售。贫困户张彩仙今年采摘了200多公斤野茶,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赚了8000多元。
随着小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连庆芳也将独具特色的野茶产业越做越大,他还注册了“小丰鹿茸尖老茶”商标。“今年我制作了5000多公斤野茶产品,卖得还不错。”连庆芳说,下一步他还准备和王彩霞合作,加大销售推广力度,将小丰村野茶做得更香,带动贫困户增收。
小丰村原先“藏在深闺”的山里货,如今变成了香饽饽,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