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期
革命竹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陈毅因受伤留在中央苏区,他化名“老刘”,辗转来到赣粤边游击区的油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游击斗争。
油山脚下有一个叫做彭坑的村落,村子里面有一个叫刘汉光的庄稼汉,他的妻子三娣子,为人热情能干,很快就被吸收为游击队交通员。
当时,国民党经常挨家挨户搜捕游击队,游击队只能住在山上。三娣子经常借着上山割猪草的名义,提着个篮子为游击队送饭,后来国民党得到消息说陈毅在油山附近,便禁止任何人携带食物上山,游击队断了粮食来源,只得靠打猎维持。
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描述了当时的游击队生活。“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赣南游记词》 陈毅 作
端午到了,油山一直下着瓢泼大雨,游击队无法外出打猎,眼看没饭吃了,突然发现雨中出现个人影,等人影走近后才看清原来是披着蓑衣的三娣子。
三娣子进屋后将手里的篮子放到了桌上,边脱蓑衣边说:“今天端午节,又下雨,白狗子都去避雨了,没人搜查,我和汉光商量着你们今天要吃不上饭,就给你们送些粽子上来。”
陈毅看着衣服上还在滴水的三娣子,感激地说:“大嫂,这叫我们如何感谢你啊!”
三娣子边抹雨水边说:“看你说的,要不是为了帮助我们穷苦人翻身,你们又怎么会来这里受罪,请还请不到这穷山坑里来呢,说什么感谢。”边说边招呼大家吃粽子。
陈毅笑着说:“大嫂,我们还不知道你大名叫什么呢!”
三娣子说:“山里人哪有什么大名不大名的,我从小被卖到地主家干活,地主成天打骂我,叫我‘三娣子’,也就成了我的名字了。”
周篮嫂
陈毅风趣地说:“闹革命,男女平等,你该起一个好名字!”
三娣笑着说:“大老刘,那你就帮俺安(起)一个吧。”
“大老刘”沉思了一下,看着装粽子的篮子,眼睛一亮:“有了,大嫂,你娘家姓周,你经常提这个大篮子给我们送东西,这可是个革命的篮子呀,要不就叫你周篮吧。”
听陈毅这么一说,大家齐声叫好。从此,周篮就成了三娣子的大名,游击队员都亲切地称她周篮嫂。
三年时间,周篮嫂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到后山送饭,采购物资,还以竹篮为道具假扮走亲戚探听敌情。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游击队下山改编为新四军。
竹篮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一只竹篮,将重要的生活物资和情报传递给千沟万壑之中艰苦作战的红军战士。它不仅是一位普通农民大嫂作为秘密女交通员在革命事业中发挥力量的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体现。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