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科普袁州】礼仪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原创 2022-05-05 10:01  阅读:5712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三个孩子去买冰激凌。

当三个孩子从年轻的女店员手里接过甜点时,谁都没说“谢谢”。妈妈把孩子们手里的冰激凌一一收了回来,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并向孩子们解释说:

“有一天,如果你们有幸,也会像这位姑娘一样做一份工作,我会希望人们能够看到你们(的存在),真的看到你们,看着你们的眼睛,说声‘谢谢’。”

这位妈妈狠心吗?

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她也是最棒的妈妈,因为在“狠心”对待孩子的时候,她也教育了孩子要懂得尊重和礼貌。

随着时代发展,别说孩子,很多大人都对礼貌用语越来越陌生。

华夏五千年文明,有“礼仪之邦”之称,历代名儒先贤皆十分重视礼仪,儒家创始人孔子更是教导我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本质内涵与标志。古人讲“夷夏之别”,其实也就是文明和野蛮之别,最终标准就是看是否“知礼”,人而无礼、禽兽也。

何为“礼”

古时,“礼”,为宗法等级的程序制度,为繁冗琐碎的行为尺度,为国家之典制、社会交往之规范。

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古代的冠礼、婚礼、相见礼、丧礼、祭礼。

不管是哪一种,中国人注重的都是作为文明和教养的“礼”,体现的是对天地人伦的敬重,没有这一点敬意,“礼”再隆重繁复,也是虚情假意。

礼不仅约束我们必须怎么做,而且教导我们如何做才最体现文明和教养,避免无所适从。

中国的小孩从小都会学习“思想品德”,但大人对孩子的礼仪要求并不会那么强硬。面对孩子不讲礼貌、不讲文明的情况,很多家长都会说孩子几句,但如果孩子不听,家长似乎也就没办法,随他去了。

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排队不守秩序、用餐时大声讲话、乘坐火车时喧哗打闹......或许我们不用像开头说的那位妈妈一样“狠心”,但孩子的礼仪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从孔融让梨中让小孩领会善意和谦让;从程门立雪中向孩子传达坚韧和高尚。

先贤制礼作乐以修己安人、定纷止争,往圣克己复礼以穷理尽性、匡正天下,君子闲处一乡,躬亲示范、移风易俗。

实际上,“礼”不仅是反映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仪式、礼节,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良好的礼仪习惯规范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人常有因礼数不周或礼品不及时而大动干戈的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因未按时向周天子送一车茅草,中原各国联盟因而大举伐楚。所谓“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说的就是这样。

经历过礼崩乐坏的混乱动荡,方知存“礼”的弥足珍贵,我们以身作则,泱泱华夏,仍然是礼仪之邦。

礼者,理也、敬也,说的就是这些说不尽的内涵。

9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