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八一建军节,这是军人的节日,也是国人携手共庆的日子。请随记者分别走进部队和地方,来看看军民如何用行动致敬八一军旗。
■编者按
一声令下千里驰援,勇挑重担逆行冲锋。阻击疫情、抗洪抢险……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冲锋在最前线的人,每一个身影都让人感动和心安。他们为祖国挥洒热血,为人民遮风挡雨。他们是英雄的人民军队。又是一年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报记者采访身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拥军人物……他们不平凡的故事,无不展现着军人的本色担当。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廖正义在祠堂动情讲述汪木胜烈士的感人事迹。 通讯员 李领航摄
一个信守了87年的承诺
江西日报记者 朱 力 李 芳 齐美煜
仲夏的午后,记者来到宁都县黄陂镇高田村玉源村小组,看到81岁的廖正义老人正在村里的祠堂打扫卫生。祠堂里摆着三只香炉。按照客家风俗,一个姓氏对应一个香炉。然而,记者此前了解到,玉源村只有廖、罗两个姓氏,这个祠堂为何会多出一只香炉?
面对记者的疑问,廖正义娓娓道来。原来,这座普通的客家祠堂尘封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红村”的故事,一个信守了87年的承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宁都县地下党组织转移到黄陂镇一带活动,党组织的接待站就设在该镇玉源村一个名叫汪木胜的青年家中。当时,玉源村村民全是汪姓,人丁兴旺,光男性青壮年就有70余人。不久,汪木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汪姓的后生们受其影响也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有的加入红军,有的成为赤卫队员,有的担任苏维埃干部。玉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村”。汪木胜也逐渐成长为宁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因为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还被毛泽东称赞为“苏区人民的好干部”。
第三次反“围剿”后,敌人占领黄陂镇,开始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屠杀,玉源村人口锐减。不久,敌人被打退。外村的一批廖姓、罗姓百姓迁入玉源村。
敌人的屠刀,并没有吓倒英勇的汪氏后生。1933年初夏的一天,村头小小的祠堂内聚集了玉源村所有的汪姓百姓和廖姓长辈,气氛静默严肃。
“加入红军,就要跟着共产党走,为穷人打天下。要坚信革命必胜,要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英勇杀敌,决不当叛徒,你们能不能做到?”当时,玉源村幸存的40多名汪姓后生全部决定加入红军。临行前,汪木胜当着众人的面向即将加入红军的后生们提出了几点要求,40多名青年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能!”随后,汪木胜带着全体汪姓族人向在场的廖姓长辈三鞠躬,郑重请求道:“此去如果汪姓后生们都牺牲了,汪氏的宗祠、祖坟就请代为祭祀、打扫,我们的父母,烦请照顾好,为他们养老送终。”几名廖姓长辈当即答应了下来,这其中就有廖正义的父亲。
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跟着中央红军长征队伍走的汪姓后生们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坚持游击斗争的汪木胜等其他玉源村汪姓青年也先后被国民党抓捕杀害。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玉源村的汪姓老幼妇孺走的走、逃的逃,自那时起,玉源村再也没有姓汪的人家了。
“一诺千金重!汪姓后生们为革命牺牲,连坟冢都未留下,唯有这祠堂是英烈们留给后人的念想。”廖正义老人告诉记者,自1934年冬起,廖姓家族便遵照当年承诺,为汪姓一族打理宗祠、祭扫祖坟,87年来从未中断,如今已经传承到廖姓家族的第四代。
▲胡伟龙正在指挥车上工作。
一位战备参谋的家国情
江西日报记者 李 芳 文/图
沟壑纵横的军事沙盘前,省军区战备建设局参谋胡伟龙不假思索地准确指出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干道的名字、位置。“作为一名参谋,基本的技能之一就是把地图装进脑子里。”
今年46岁的胡伟龙目光坚定、声音洪亮。自2005年军校研究生毕业来到江西省军区,不论是在作训处当参谋,还是到地方担任人武部部长、在军分区担任战备建设处处长,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激情和血性。
2019年,胡伟龙回到省军区战备建设局任参谋。战备建设局,直接牵头备战打仗,参谋人员作为首长机关决策的“军师”和“智囊”,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在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胡伟龙年龄偏大、眼睛已经老花,还有严重的腰颈椎间盘突出,可他二话不说,走上新岗位。
新岗位上,胡伟龙认真学习军事思想,掌握战役、战斗、组织指挥和协同技能,和年轻人一样加班熬夜,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训练标准,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2020年7月11日,我省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防汛进入战时状态。胡伟龙第一时间带领指挥协调组在九江开设前进指挥所,一方面与省防汛指挥部对接细化防汛区域和兵力需求,与驰援部队对接机动路线和防汛点位;另一方面,还要与高速公路集团、交警、军分区、人武部等单位分别对接饮食、油料、车辆维修保障、交通管制等一系列工作,为部队首长作决策提供可靠建议。那段时间,胡伟龙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仅7月14日一天,就接打电话360多个。在周密的计划安排下,2万名入赣支援官兵精准部署到任务堤坝,快速投入抗洪救灾。胡伟龙也受到东部战区前进指挥所的点名表扬。
“作为主管战备工作的参谋,就要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做好‘实战’准备、秉持‘苦战’作风。”到省军区机关任参谋以来,胡伟龙多次负责制定综合计划、与战区对接任务、研拟方案,协助部队机动过境等,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2020年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评为备战打仗先进个人。
因为工作忙,胡伟龙很少有时间休息,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少,“好在家人对我非常理解和支持,因为我们都明白,小家连着国家,没有国哪有家!”
“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这是责任也是使命,我会继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做一名强军路上的追梦人。”胡伟龙如是说。
▲江国清向记者介绍他的藏品。
一位红色收藏爱好者的军旅情
江西日报记者 李 芳 文/图
“七一”前夕,武警江西总队举办了一场“红色记忆——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展”。现场有位老人,如数家珍般为前来观展的官兵讲解展品。这位老人叫江国清,今年74岁,是武警江西总队医院退休职工。此次展出的690余件展品中,有530余件来自他的珍藏。
7月29日,记者慕名来到江国清家。红军发布的布告、家书,用过的马灯、文件箱、煤油灯……江国清向记者一一展示他的宝贝。“我热爱红色文物收藏,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谈及为什么钟情红色文物收藏,江国清打开了话匣子。
1967年,江国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二医院(武警江西总队医院前身)的一名木工。江国清说,当时自己是个穷小子,部队不但提供了稳定的工作,还帮他成了家。“结婚时的新被子、新蚊帐都是部队首长送的,官兵们忙前忙后,为我办了场热热闹闹的婚礼。”
那时,医院条件非常简陋,军医们克服困难,以精湛的医术和细心的关怀对待每一名病患。江国清决心向他们学习,工作更加尽心尽责。因为表现突出,1977年10月,部队给予江国清嘉奖。那天,江国清生平第一次戴上了大红花,走上主席台发言。“当我站在主席台上时,感觉官兵们军帽上闪闪的红星照耀着我,我的心啊,暖极了!”江国清感慨地说,“我只是一名来自农村的木匠,可是官兵们并没有瞧不起我,大家帮助我,鼓励我,不少官兵还和我成了好朋友。”
“这么一支作风优良、爱护人民的军队是怎么来的?”从那时起,江国清就开始收藏红色文物,他要从红色文物中探究这支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从第一件藏品——赣东北红十军纪念章开始,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江国清走老乡、访旧屋、淘市场,几乎花光所有积蓄收集了1000余件藏品。
在一套虽破旧但配备完整的红军服前,江国清深情地说:“记者同志你看,红军服上的补丁补了又补,可见当年的条件是多么艰苦……”他弯腰从红军服绑腿处拿起一把匕首,匕首仍然锋利无比,刀柄上刻有“一九三一年”字样。透过匕首,仿佛能看到艰苦岁月里,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场景。
从2014年开始,江国清已经为武警江西总队官兵举办过5次展览,他说:“这些红色文物,就像红色的种子,希望它们能在新时代的官兵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汪戍与第二代南昌舰。(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供图)
十年谋一舰 诠释拥军情缘
江西日报记者 卞 晔 实习生 黎丽媛
做成一件事不易,十年如一日地去做更难。
2016年10月,南昌市顺利迎回退役的海军第二代南昌舰,让“南昌舰,南昌见”一时成为网络热词,这背后不得不提一个人对深蓝的一往情深和他的拥军情缘。
汪戍,南昌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也是一名军人后代。南昌舰服役期间,作为南昌市“流动的国土”,每年建军节前后,南昌市委、市政府都会组织人员前往慰问,汪戍与南昌舰的不解之缘,从2005年的一次慰问开始。
当时在南昌市政府办公厅工作的汪戍,得知该舰不久将要退役后,萌发了将其迎回南昌的想法。当年,他促成了军地就第二代南昌舰“回归南昌”设想的第一次商谈。此后,汪戍利用建军节等各种契机,持续向市领导建言将第二代南昌舰迎回南昌。
时间转眼到了2015年金秋,此时第二代南昌舰即将退役,汪戍在南昌市建军九十周年庆典活动方案征求意见会上,书面呈交了重启迎回第二代南昌舰工作的建议。该建议很快得到了市领导的采纳。此时距离汪戍与第二代南昌舰的首次相遇,已过去整整十年。
经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2016年9月8日上午,南昌舰退役降旗暨交接仪式在大连市旅顺港隆重举行,军地双方完成交接。当日15时,第二代南昌舰告别军港,踏上了归途。
十年梦,虽已圆,但汪戍心中又有新期待:能否有一艘更加威武的舰船在大海上重现南昌舰的荣光,继续在深蓝中擦亮南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金字招牌?
2017年2月,在南昌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汪戍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南昌舰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提案》。他建议,推动以“南昌”命名海军大型驱逐舰的申报工作,高起点规划、建设南昌舰军事主题公园,开发与南昌舰相关的军旅文化产品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海军参谋部函告南昌市,同意将一艘新型驱逐舰命名为南昌舰。2019年4月23日,055型导弹驱逐舰首舰——海军101舰(第三代南昌舰)亮相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式,受到各界关注。
2017年,汪戍调任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如何将岗位职责与双拥共建工作更好融合,成为他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当年11月,根据为南昌舰培养炊事员的相关工作要求,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首创与第三代南昌舰开展首届厨艺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培训炊事员,创新了南昌市与第三代南昌舰双拥共建的模式。此后每年,该局与第三代南昌舰都如期开展厨艺交流。这也成为南昌市新时代双拥共建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2018年,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被纳入该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成为南昌历史上首个与命名城市军舰结对共建的单位。
目标始终如一、激情始终如一,不论是汪戍的十年盼一舰,还是如今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创新开展拥军活动,其实都是英雄城南昌和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爱国拥军的缩影。
▲桓树林在读报。 江西日报记者 齐美煜摄
冲上云霄 无上荣光
江西日报记者 齐美煜 实习生 谢京弦
90岁老飞行员、离休干部桓树林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曾驾机穿越蘑菇云收集放射性烟云,三次驾驶战斗机参与国庆阅兵,是人民空军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钦佩的同时,记者也在思索:有着三十多年飞行经历的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眼中的蓝天白云和常人眼中的又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前往江西省军区南昌第一干休所。
初见桓树林,他从远处缓缓走来,精神矍铄。在老干部活动中心,桓树林拿出几张老照片。照片中的他或是在工作,或是站在飞机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老照片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他记忆里的一扇扇门。
抗日战争时期,桓树林的家乡河北昌黎遭到日军侵略。八路军英勇抗战,以血肉之躯保护老百姓。那时,年幼的桓树林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
1949年8月16日,桓树林如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陆军战士。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桓树林被选中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从陆军转到空军,桓树林苦学理论,苦练飞行技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飞行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而我军大部分飞行员飞行时间不到100个小时。“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丝毫的畏惧!”桓树林说。
有一次,桓树林等飞行员出航勘察地形。由于通信技术落后,大家没有及时得到地面指挥员的指令。随后的战斗中,桓树林的飞机被美军击中,他不得已选择跳伞,摔断了左腿。说起这段经历,桓树林的语气透露着不甘。
从那以后,桓树林更加注重战斗科目和实操技能,逐渐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桓树林自豪地告诉记者:“自那以后,也遇到过不少突发状况,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因为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我知道如何处理。”
1966年5月,桓树林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要立马前往祖国的大西北。
和桓树林一起的还有其他11名飞行员。大家抵达西北后,这个秘密才被揭开。当时,我国正在研发氢弹,准备进行相关试爆任务,需要一批飞行员驾机穿越蘑菇云收集放射性烟云,为氢弹理论研究提供实测数据。
穿越蘑菇云有一定的危险,对人体健康会有影响。可没想到大家都积极争取仅有的9个飞行名额和首穿蘑菇云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这项任务事关国防建设,对祖国有利。
“当时我是团长、又是党员,必须带头!我告诉一起执行任务的战友,我打头阵进去后,如果两分钟内还没有听到我的声音,表明我已经牺牲,第二梯队不要再进入,航线上的飞机返航。”穿越蘑菇云,极度考验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桓树林冷静应对,顺利完成采样任务。尽管采取了严密的安全保护措施,但桓树林受的核辐射剂量,还是远远超过了科研人员的预计。
“我一年里大概有一二十次,做梦都在飞行,我太怀念那种感觉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是我这辈子最正确、最无悔的选择!”阔别蓝天数十年,每每回想起驾机翱翔天空时的场景,桓树林的眼眶都会泛红。
现在,桓树林的最大爱好是阅读、收看和空军相关的新闻。当在电视上看到我国一架架先进战斗机升空巡航时,桓树林高兴得像个孩子。“当年,我们的飞机不先进,飞得不够高,敌人在我们领空为所欲为。随着人民空军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我们再也不会让敌人飞到头顶上了!”
得知现在有很多青年学生报考军校,桓树林直竖大拇指,连连叫好。“军事力量深层次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国防科技的博弈。科技兴军,青年一代重任在肩。希望新时代青年锤炼过硬本领,强身健体,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平常的蓝天白云,在桓树林眼里,是最美的景致。那里浸透着他的青春,深嵌着他的理想。正如《我爱祖国的蓝天》中的歌词写道:“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
记者手记
最伟大的力量是兵民同心
李 芳
八一建军节是军人的节日,如果从全民国防的角度来看,也是全民的节日。
玉源村血性男儿们为革命牺牲,村民永远缅怀他们;“为国穿越蘑菇云,牺牲了也值得”的飞行员桓树林,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奉献;甘当红土地上备战打仗追梦人的江西省军区参谋胡伟龙,展示出新时代军人思战谋战的风采风貌;用近半个世纪时间收藏红色文物,为官兵宣讲红色文物背后故事的江国清老人;十余年谋一舰,推动南昌舰落户南昌,助力国防教育的南昌市民汪戍……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为兵者为国为民冲锋陷阵、为民者心系国防情系军队,兵民心手相连共同奋进的情怀。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最好的纪念,是铭记艰难岁月;最强的守卫,是共护家园。有了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有了国人的勠力同心,就能筑起一道铜墙铁壁。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不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抗灾抢险的危急关头,只要兵民同心,就一定能凝聚起合力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