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灵魂,涤荡千载,绵延不止。历经千年,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追求真理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忧家国,心怀天下,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的忘我奋斗,改变中国的面貌, 创造世界的辉煌。共产党人的身上,凝结了中国人最浓烈的爱国情怀,担当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
一家四代的无悔选择:甘于奉献 一心为公
来认识一位人民将军的家庭。他戎马一生,却坚决要求解甲归田,带领乡亲修水库、建电站、兴农业,造福十里八乡。他的妻子,毅然跟随丈夫扎根贫苦乡村,投身教育事业,生活俭朴却大爱无疆。他们就是甘祖昌、龚全珍夫妇。这对革命伴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用身教言传,影响着后辈几代人甘于奉献、一心为公。
在江西萍乡莲花县沿背村,一栋二层民宅吸引游客驻足。这栋修建于半个世纪前的老宅,以它独特的方式,讲诉着一个革命家庭的红色家风。
甘祖昌干部学院讲解员 甘迪:欢迎来到甘祖昌的故居,这栋房子它分两次建成,窗户之间有一条明显的接缝。当时村里面在建仓库,苦于缺乏材料,于是老爷爷就将自己的材料借给了生产队。
生产队的队长说:“您自己的房子都还没有建好,我们怎么可以用您的材料?”老爷爷便严肃地回答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
甘于奉献、一心为公,这是开国少将、共产党员甘祖昌在面对个人得失时,一以贯之的选择,也是一家几代人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家风。
甘祖昌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征北战、多次负伤。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身居高位时,甘祖昌却作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回老家务农。他说理由很简单,身体几次负伤,不能因为自己给组织添负担。
甘祖昌的女儿 甘公荣:他们参加革命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他就觉得我身体不好,不能继续工作了,我就回到家乡,为家乡老百姓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时,组织上不批准甘祖昌回乡,他就一直递交了3年的报告。最终,1957年,组织终于同意了。回乡后,曾在南泥湾组织过生产的甘祖昌,带领子女下地干农活,带领群众开沟排水、兴建水库,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甘祖昌当年每月工资330元,比县里领导的工资还要高出好几倍,却给自己立下这样的规矩:不吃超过一元钱一斤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元钱一尺布的衣服,一家人的生活也异常简朴。
甘祖昌一家艰苦朴素,却对公事毫不吝啬。他把三分之二的工资用来修水利、买农机、建校舍,累计支出8万多元。在莲花县,甘祖昌先后参与修建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和25公里长的水渠。而毕业于西北大学的龚全珍,在随丈夫甘祖昌回到农村后,也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0年,把大部分工资都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直到八十高龄,她还在开办公益课堂,帮学生圆梦。
龚全珍曾在日记中这么写道:“我和祖昌选择了这条物质生活清贫,精神生活丰富的道路,而且在这条路上要一直走到底,就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才无愧于这光荣的称号。”
甘祖昌的女儿 甘公荣:她跟爸爸一样,心里面天天装着这些困难群众和学生。
1986年3月,甘祖昌将军逝世。去世前,他还惦记着用自己的工资给乡亲们买化肥、买种子。而这个从部队带回的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装着老将军荣获的三枚勋章。“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甘将军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后人。
当年,在甘祖昌的劝说下,女儿甘公荣把报考高中的名额让给了乡亲。但靠着自己的努力,甘公荣在基层储蓄员的岗位上扎实苦干,于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退休后的甘公荣加入志愿者服务队,走遍了莲花县所有村庄,为困难家庭解燃眉之急。
甘祖昌的嫡孙甘军,19岁参军,先后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1999年,在训练中甘军撞伤右眼,视力仅剩0.05。当时正在参加提干考试的他,做出了和爷爷一样的选择。他退出考试,告别军旅生涯,选择到萍乡市最为偏远的片区工商所工作。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甘军所在单位负责辖区内冷链食品的跟踪监测,他就带领团队多日坚守在当地最大的冷库。
甘祖昌的孙子 甘军:在任何的岗位,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装着人民,都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当年,甘祖昌将军回到沿背乡务农,为的是让乡亲们吃饱饭。而今,他的后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幸福的日子。2015年之前,沿背村还是个贫困村,这几年,当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95后的甘迪是甘祖昌将军的曾孙女,原本在深圳工作的她,得知家乡需要,便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乡担任了讲解员。在给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红色传承的同时,甘迪最想把村里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讲给自己的老爷爷甘祖昌。
甘祖昌的曾孙女 甘迪:我能够为我们村贡献一份力量,虽然很微薄,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幸福的。
甘祖昌的女儿 甘公荣:爸爸他的一言一行,他用行动教育我们,听党话、感党恩,老老实实做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一代一代传下去。
乡村脱贫振兴 子承父业使命担当
家国情怀代代传,青春奋斗不停止。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新一代的年轻人,以舍我其谁的气魄,担当起时代的责任。
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2019年,驻村第一书记郭建平为了脱贫攻坚,在工作中突发疾病,永远离开了他未尽的事业。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年仅23岁的郭子涵,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接过父亲未完成的心愿,担任起山西台北村新一任驻村书记,从此沿着父亲的足迹,开始了无怨无悔的征程。
在这间驻村第一书记郭建平曾经住过的小屋里,办公桌上一本永远定格在2019年7月30日的日志,记载了它的主人郭建平,为工作兢兢业业的每一天。老郭书记牺牲的那一年,他才51岁。在父亲去世十天后,怀揣律师梦想的女儿郭子涵做出了一个决定,申请到台北村接替爸爸的工作。
晋城市台北村驻村第一书记 郭子涵:他在村里的工作还没做完呢,他走得那么突然,他怎么能放心得下。所以我觉得作为女儿来说,对父亲最好的怀念和安慰就是去替他,把他没能完成的工作继续做完。
被子涵说服的母亲唐晋花也和女儿一起来到台北村。
晋城市台北村驻村第一书记 郭子涵:我当时刚来到村里,那一天一下车就有很多的奶奶,阿姨她们都自发的就围上来,抓着我的手,然后就跟我说起我父亲在村里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所有人都是,说着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
村民们流着泪,一遍遍说起老郭书记给台北村带来的改变。原来台北村通往外界的主干道坑坑洼洼,夏天雨后湿滑,冬天雪后结冰,村民们进不来,出不去。老郭书记一心想改变现状,可公路刚修了一半,他就走了。小郭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她每天都在工地上,勘察路线、调整规划,终于在2019年10月2日,子涵在日志里骄傲地写下了:“台北村到观村,路通了!”子涵那天特别高兴,因为那也是父亲的心愿。
晋城市台北村村民 吴胜德:(原来)骑个洋车(自行车)出去坑坑洼洼、磕磕碰碰的,这会儿台北村可以说家家有小车,可方便了。
台北村一共206户570口人,和父亲一样,这里的每家每户子涵都走访过。82岁的侯爷爷,一直瘫痪在床,想要晒个太阳,还得孩子们抬出来,一年四季几乎大门不出。老郭书记知道后,马上到民政局写了申请,给他申请了一把轮椅。
老郭书记还承诺帮侯爷爷把残疾证办下来,结果还没来得及办就先走了。子涵上任后,联系好医院和残联,把残疾证交到了侯爷爷手里。
晋城市台北村驻村第一书记 郭子涵:以前不了解,觉得(扶贫)这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现在扶贫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比如说一盏路灯,一条路,一次危房改造,甚至是老百姓的一张笑脸。
2017年,老郭书记来到村里的时候,根据台北村四周环山、水源地环境好的特点,开发了白皮松和连翘苗木种植的乡村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小郭书记来台北村一年多的时间,苗木种植也从原来的300多亩发展到了500百多亩。她还修建了一个药茶加工扶贫车间,用连翘树的叶子制作药茶,让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小郭书记还帮村里修建了蓄水池、煤改电、旱厕改造、自来水入户、垃圾集中投放等等,台北村由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美丽乡村。
子涵说,觉得累的时候,她就会到村里这条路上走一走,她似乎感受到父亲在看着她,给她前进的力量。
晋城市台北村驻村第一书记 郭子涵:我住的是父亲曾经住过的屋,每天走的是我父亲曾经走过的路,每天做的更是父亲曾经日日夜夜想做的事。我不能停下来,我也不敢停下来,因为我父亲做得太好了,我怕追赶不上父亲的脚步。
夜深人静时,子涵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办公桌前,静静地写着工作日志。她习惯把父亲的工作日志打开放在一边,她就能感觉到父亲一直在她的身边。
去年4月份,台北村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搬到了现在这个新址,环境更加干净舒适了。村里70岁以上的30名老人,每天都可以在日间中心吃一顿免费的午饭。端午节快到了,子涵跟爷爷奶奶们一起包粽子,跟大家开开心心的过个节。
晋城市台北村驻村第一书记 郭子涵:一年多来,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一头扎进大山,帮助大家排忧解难,帮助村里申请项目,其实这就是我们这些扶贫干部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豪情,这就是我们心中所追求的东西,至死不悔。我希望让台北村有一个更新的变化,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