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袁州区慈化镇继承山林木蓊蓊郁郁,蕴含着蓬勃的生长势头。“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循声望去,只见继承山林场干部、群众们正在一起朗读《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党史读物,这是近日继承山林场开展党史晨读活动的日常。每天清晨,朗朗读书声就会响彻林场。
“读党史,让我们充满斗志,更让我们充分领悟到老一辈革命家在继承山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山林场干部谭小兰说道。据悉,继承山林场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五十余载风雨。岁月失语,林木能言。几代林场干部、群众们秉承红色革命传统,奋力描绘出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画卷。而今,这里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足。开荒拓土,继承领袖遗志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时任慈化镇(旧称慈化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刘炎圣,带领全体党委班子积极响应号召,对该镇西北边的一片荒山进行开垦种植。“1976年,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为缅怀毛主席,继承领袖遗志,在时任林场支部书记陈自福的号召下,当地群众将这片人工林命名为继承山。”村民邓能福回忆说。不久后,继承山便上演了一场万人齐上阵的开垦造林运动,茫茫继承山上人山人海,参与者最多时达两万余人。那时,继承山上掘土声此起彼伏,数千面鲜红党旗迎风招展。“累了就在山上住,饿了就找块大石头当餐桌”,这是继承山林场干群开垦荒山的真实写照。他们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将完成一万亩继承山林场开垦的目标化作对毛主席的无限缅怀。经过两年集中开荒种树、八年“缝缝补补”期,林场干群圆满地完成了一万两千余亩优质人工林的培育。而今,整齐排列的杉树、葱葱郁郁的油桐等林木成为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厮守山林,诠释党员“初心”1977年春,一封来自慈化人民公社的调令突然出现在时任花园村会计罗来和的面前,罗来和被任命为继承山林场的护林员兼会计。那时,继承山的苗木尚小,需要大批护林员开展看守、养护工作。植树造林难,守护林场更难,尽管知道这项工作十分艰苦,但罗来和没有迟疑,一干就是三十年。几块略规整的石块堆砌成墙,稀疏茅草编织成房顶...这就是罗来和等第一代护林员的“办公楼”。那时,林场盗伐现象十分普遍,罗来和与护林员常常会因为阻止盗伐者而发生冲突,但多次受伤的他总是拼尽全力保护山林,从不畏惧。1992年,一场熊熊山火突袭而来,慈化乡、继承山林场全体干部、群众扛起镰刀、松树枝迅速投入了这场救火行动,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大家也战斗了一天一夜,直到大火扑灭都没有一个人退出,罗来和脸部也因此被大面积烫伤,头发烧掉了一大半...相比起身体受伤,更加艰辛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护林坚守。每当夜深人静,罗来和与队员们便会想念起远方的亲人,“我们是党员,党员就要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罗来和总是与队员们相互鼓劲。继承山林场的人工林也在他们的悉心守护下,发展到1.6万亩。
创新发展,传承革命精神2010年,继承山林场积极探索创新、找准身份定位,开始由原来的盈利性林场转型为公益性生态林场,主要职责是森林培育与经营,森林防火应急和生态安全保障等。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又无其他产业收入,2018年,当地贫困户人口共有50余人,占比12.2%。为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继承山林场利用生态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扎实落实五大扶贫政策,于2019年先后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宜春市赣湘药料有限公司、江西杉红情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落户。同时,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理念,每年实现直接、间接经济收益20余万元,共带动100余户农户就业,2020年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底,瑞诗凯诗康旅项目落户继承山林场,拟投资额达6亿元,用于修建康旅小镇、生活配套、景观区、温泉度假区等景点,还预计种植红豆杉一万余亩,间接带来经济利益4亿余元。“这里真是个优良的天然氧吧,来了就不想回去了!”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纷纷称赞道。承载着万千百姓情谊的继承山林场,在迷茫中积极发展、寻求突破,在它身上展现的红色革命精神已深深融入了继承山人的血脉和灵魂中,成为继承山人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继承山林场的发展史犹如我们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我们将继续做好山林的守护、养育工作,让老一辈革命家的产业发扬光大,让红色革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继承山林场支部书记韩远林坚定地说。供稿:徐晨 刘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