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地方,总会令人向往。精彩的故事,能抓住人的心,夹带着一种记忆、一种情感,展示这个地方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哪怕一个神奇传说,也是一种精神的展现。
天台镇江东村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在这里听故事、收集故事,也和大家分享故事。这些故事,既有神奇的传说、也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更有展示时代担当精神的新故事。
一、九龙樟和江东战斗
▲鱼龙水库
鱼龙水库坝下的江东,有一棵千年古樟。这棵古樟被村民视为神树,流传的传说,竟与“后羿射日”有着关联。早在十年前,我写了一篇《神奇九龙樟》的文章,描述了古樟的神奇传说:后羿射下由东方天帝九个儿子变成的太阳后,上帝为让他们赎罪,又念及兄弟手足情深,便将他们变成了“九龙樟”,永不分离,以此遮阴纳凉,造福人类。文章在媒体刊登后,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江东九龙樟一度成为当地的热门景点,后来甚至还上过中央和省、市电视台。
▲九龙樟
其实,在我心里,九龙樟只是个引子,更吸引我的是另一个真实的革命故事:江东战斗。这场战斗发生在1949年7月23日,战场正位于九龙樟后的山岭上,战斗打响到结束只持续十来分钟。但恰恰是这么一场短时间的战斗,却在宜春城(袁州)解放进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党史和军史记载:解放军俘敌副营长姚赞成以下官兵150余人,缴获重机枪3挺,六O炮3门,轻机枪3挺,步枪120支,反动军队中仅营长易振兴(又名易超庸)和特务李鉴等少数人逃脱。这支番号为保安二团二营的部队,是当时国民党反动军队驻在袁州城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江东战斗”中彻底打垮后,为解放袁州扫清了一个最重要的障碍。厚积薄发的精神动力,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因为工作关联,我在整理史料时,才发现江东是袁州最早建立革命组织和红色政权的老区之一,江东这个村庄与袁州的党史和解放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里的人们前赴后继,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投身革命洪流中,正如这棵千年古樟,用时间浓缩了一种力量和精神,最后聚焦在“江东战斗”中喷发出来。
▲江东战斗(网络图)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主导开展了“寻找最美英雄故事”征文活动,收集整理了一批有关江东的英雄故事。由此,我又通过查找党史等资料,整理了近二万字的“红色故事”宣讲材料。这是一笔精神财富,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的题材。我和大家讲江东“九龙樟”的神奇传说,在古石桥边一起回顾“江东战斗”,也会经常带朋友到江东,观看这棵千年“神树”。有时下乡或是骑行于此,会独自于古樟下凝望和思索,每每都有不同感受。不管来时心情如何,每次离开,都能闻着“九龙樟”散发远古气息的芬芳,看到伸展的“九条龙”,耳畔回响起“江东战斗”的枪炮声,在一江奔流不息的河水中不断腾舞、游动,像是在呐喊、歌唱,让人振奋。二、鱼龙“红旗渠”和江东老俵鸭20世纪中期,天台人们在山区里修建了26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在极其艰难的自然条件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了多种粮、种好粮,他们树立起“愚公移山”的雄心,在山谷里开山凿崖,打通隧洞,跨越20多座山峰修成63华里的鱼龙“红旗渠”。宽约2米的“红旗渠”飞掠山岭,一渠清澈的山泉峰回路转,一路激荡奔涌,途经10余个村庄从不同的分水渠流向田野、山林,浇灌2万余亩农田,润泽近10万亩翠绿山林和旱地,保障1万多户的人畜饮水安全。鱼龙“红旗渠”建成至今,使用了56年,这条凝结着天台人们心血和汗水、用时代精神铸造的水利工程,一直在默默无闻为人类服务。勇敢无畏者创造奇迹。因为一条鱼龙“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天台人们“靠天吃饭”的历史;因为一条鱼龙“红旗渠”,让奋进的时代精神得到传承。
▲朱向前将军(左)和笔者在鱼龙“红旗渠”起点位置合影
这条“红旗渠”的源头和主渠就在江东。我用一年时间,对渠道修建时的资料进行了整理,采访了近50名当时参与建设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先后多次采访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向前将军,回顾了他父亲朱胜杰在天台时,领导修建渠道的很多细节。当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那一代天台人勇往直前,创造了奇迹。而身处鱼龙水库坝下的江东人们,他们用“敢为人先、舍我其谁”的精神,为水利工程建设让步,为造福更多人而做出巨大牺牲。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位于江东村的鱼龙水库,是坑西河的源头,也是袁河的源头之一。江东人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像鱼龙水库的清泉,顺着“红旗渠”和坑西河,流向山川、流向大江大河和全国各地。
▲鱼龙“红旗渠”明月坳段
江东人在宜春开了很多餐饮店,主导的多个饭店成长为深受大家喜爱的网红店。天台老俵鸭,就是江东人书写的又一个传奇。他们把朱元璋的故事写进餐饮文化里,把自己家养的鸭子取名“天台老俵鸭”,做出经典菜品,然后带出家乡、做到城区,频频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大奖,做成宜春市的餐饮品牌,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餐饮名片。像餐饮业一样,很多江东人大胆走出去,成就了事业,据了解,天台商会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家是江东人,江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把一个故事写好、讲好、传承好了,就树起了精神的旗帜。鱼龙“红旗渠”和江东老俵鸭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奋发图强精神的展现。
三、宜五区和扶贫产业基地
江东村庄里有一座李氏宗祠,2018年被列为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又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红色文物保护单位。91年前,就在这座宗祠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中共宜五区委员会旧址
1929年12月,中共宜五区委员会在这里成立,毛迪成任区委书记,委员会成立后,身为江东人的宜春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育抗长期在这里办公,为此后宜萍县的党组织打通与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的联系。1930年3月,宜五区苏维埃政府筹备处相继成立,从而促成了各乡苏维埃政府的建立。宜五区当时下辖25个乡苏维埃政府和地方武装,有了坚实的革命组织,苏区干部在天台地区开展了长期艰苦的地下斗争。2020年5月,我们启动了中共宜五区委员会旧址的修缮工作。主体工程做好后,将当年苏维埃政府筹备时的场景进行了重现。在旧址的墙壁上,用近60块展板展示了宜五区革命史料和有关江东的红色故事。修复好的旧址开放后,江东老俵闻讯前来,有的老同志和烈士后代看后激动得流下眼泪,感动地说:这些历史的重现,让我们想起了牺牲的父辈,太振奋人心了!
▲村民参观中共宜五区委员会旧址
在党史学习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我经常把江东故事拿到讲台上讲。江东有个农业产业基地,吸收了20多户贫困户就业,我们把“红色故事”课堂搬到产业基地,在劳动间隙和贫困户一起讲,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宣讲效果。“我的父亲李清音14岁就参加了革命,1928年,他是橹槎村到江东村这段路线的地下交通员。村里还有很多牺牲的烈士,他们的每个故事都是壮烈的!我们这些贫困户就要传承好革命精神,不怕困难,只要肯吃苦,日子就会越来越好。”江东村贫困户李松贵在宣传活动中,深情地回顾分享了自己父亲的革命故事。
▲作者在江东扶贫产业基地开展革命故事宣讲迈进新时代的江东人民,坚持把自己的故事讲好、讲精彩。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立了一个个产业基地;村民们自力更生,把村庄建设得秀美宜居;他们还抓住自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九龙洞”、建农家乐,吸引大家来旅游,通过培育农业产业,提升集体经济活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江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跟党迈进新时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笃定初心、奋进不止,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各个新的“战斗”中,抒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新故事。
走过九龙樟下的古石桥,我们看到岁月印下的痕迹;穿过村庄里通往中共宜五区委员会旧址的石板路,那一阶又一阶的石板,仿佛深藏着许多神秘而令人振奋的音符;老祠堂里稀依可见的红军标语,像触天的剑锋依然散发着万丈的思想光芒;那一个个传奇而真实的革命故事,更像一面面树起的旗帜,催人奋进。而在小康路上奔跑的江东人,在续写着新的故事,树起新的精神。
供稿:天台镇 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