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向往总是甜蜜而单纯。小时候,一年里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除了有新衣穿、有好吃的、有压岁钱拿,还能看到家乡的戏曲表演。那时候的快乐非常简单,一颗糖可以甜蜜一个梦,一捧油炸红薯片就是一种满足,一场戏曲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我的农村老家流传着一种极具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叫“牛灯戏”,被列入了宜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家乡的“牛灯戏”是农民自己创作的地方戏曲,形成于元代。农闲时节,农民将采茶歌、模仿农耕动作的舞蹈糅合在一起,加以乐器演奏,多种道具配合表演,形成了“牛灯戏”。“牛灯戏”一般在春节时表演,整个春节期间都活跃于乡间,甚至连续表演至春耕才结束,意在“接春”“闹春”“助春”。“牛灯戏”上演前,锣鼓喧天,吸引了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一个个扮相奇特的演员上场,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农耕道具展示,一段段诙谐有趣的戏曲唱响……平时深耕乡野的村民,尽情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喜悦。不仅是将农耕文化、农民生活场景进行完美演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家乡的“牛灯戏”,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给儿时的我们带来了欢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家乡发展的步伐没有跟上,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落后了一步。2014年,老家的村庄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们,仍然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即便是过年,大家也是匆匆忙忙,有的人大年初一一过就又背上行囊远离家乡打工。大家再也没有空闲表演“牛灯戏”,没有心情观赏“牛灯戏”了。2020年的农历小年,我再次回到家乡。还没有走进村庄,就远远听到村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传来的锣鼓声和欢歌笑语,这是“牛灯戏”表演的声音!我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这是多少年过去,才又能看到的场景啊!
进入村庄,村民们一边表演“牛灯戏”,一边打麻糍、炸红薯丸子,制作家乡美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气。在“牛灯戏”表演的外围,泛着金光的油锅里,正翻滚着金灿灿的红薯丸子。“快来尝尝刚起锅的红薯丸子,可好吃了!”正在炸红薯丸子的彭大妈将炸好的一筐红薯丸子捧出来,高兴地招呼大家。问起前些年的景况,彭大妈对我说:“原来生活不富裕,炸好的红薯丸子,都要留到大年初一招待客人才舍得拿出来。现在,大家都住上了新房,家家户户都有燃气灶,条件好了,想吃啥随时都可以做出来。”而在另一边,几个村民正在打麻糍,在那一槌又一槌的击打声中,我似乎听到了家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叹。家乡的“牛灯戏”又开演了!演绎的是对脱贫致富后的赞美,是对新年美好春天的期盼。
供稿:天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