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线劳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24日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近日,江西日报推出“走近一线劳模”系列报道,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展现一线劳模的日常工作。从深山中护林护鸟,到走街串巷配送早餐,再到铜矿里操作电焊,希望通过这组体验式报道,让人们走近一线劳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跟着肖师傅去巡山
护林就是走山路吗?一路欣赏美景,想必很是惬意吧?带着好奇,日前,记者跟随全国劳模、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护林员、中华秋沙鸭保护员肖冬样巡了一趟山,一探其中究竟。 巡山必然要早起。天刚蒙蒙亮,记者穿上迷彩服,吃过早饭,来到肖师傅家,准备跟着他去巡山。肖师傅告诉记者,先要骑半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再沿着鹰厦铁路线步行2公里左右,最后还要撑竹筏走一小段水路,才能抵达巡山的起始点。 天气逐渐变冷。骑电动车虽然看起来不费力,但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得脸生疼,双手也冻得发红。沿鹰厦铁路线那段2公里左右的路程也不好走。外侧是斜坡,斜坡下方是蜿蜒绕行山间的泸溪河。记者有点恐高,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走在前面的肖师傅却如履平地,说话都不带喘气。记者问肖师傅:“我们还要多久才到啊?”肖师傅拿着手中的柴刀,指向远处:“不远不远,就在那白云深处!” 走了近一个小时,我们到了换乘竹筏的地点。肖师傅告诉记者,竹筏是头一天和朋友一起从下游划到上游的。泸溪河有个急弯,水流湍急,从下游到上游,需要一人在竹筏上用竹竿把定方向,另一人下到河里推着竹筏走。
▲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左)跟着肖冬样巡山。摄影|江西日报记者李芳
清晨的山间,空气清新,泸溪河水清澈见底。肖师傅解开岸边用于固定竹筏的绳索,拿起竹竿,径直上了竹筏。记者跟随其后,一个猛踩,竹筏瞬间晃动起来。肖师傅见状,递过来一根竹竿,耐心地说:“上竹筏,步子要稳,重心要下移,脚要一前一后地站;划竹筏,方向要准,要善于借助水流的力量。”在他手把手地指导下,记者这个门外汉,居然让竹筏听使唤了! 十多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巡山的起始点。进了山林,肖师傅迅速开启“导游模式”:这是枫杨树,那是伯劳鸟……寂静的山林间,肖师傅声音洪亮、如数家珍。是啊,这片山林,就是他的世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肖师傅巡山护林,从不懈怠。他相处得最久、最多的,不是家人,而是这山间生长的树、栖息的鸟和脚下安静的山路…… 从岸边走到山上,记者几乎手脚并用。岸边的泥路常年泡在水里,一脚下去,鞋子很难拔出来。山上的路,杂草没膝,碎石打滑,脚没踩稳,很容易摔个跟头。怎么走?走哪边?光凭肉眼很难观察,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靠经验去判断。 巡山中,眼尖的肖师傅拍了拍记者的肩膀,告诉记者不远处有一只小白鹭从水面掠过。就这样,从小白鹭说起,肖师傅讲起了他与中华秋沙鸭的故事。2007年,龙虎山泸溪河首次发现国际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身影。在发现中华秋沙鸭后,鹰潭当地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并于2008年初划定1800公顷的保护区。也就是从那时起,巡护中华秋沙鸭的任务落在了肖师傅身上。
“刚开始,我对中华秋沙鸭一无所知。没办法啊,我就上网查资料,一点一点地学。”为了更好地记录中华秋沙鸭的生活规律和习性,肖师傅虚心向前来做科研的专家请教。起初,肖师傅拿着笔和本子现场记录,他还总结了一套速记符号,比如“A”代指白鹭,“B”代指鸳鸯,“H”代指斑嘴鸭等。后来,肖师傅升级装备,自掏腰包添置了相机。这些年来,除了手写记录,肖师傅还拍摄了大量视频和图片,形成了研究中华秋沙鸭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他还协助全国各地来的科研人员开展野外调查,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
肖师傅说,中华秋沙鸭的警惕性很高。为了详细记录中华秋沙鸭的活动情况,他每次都要提前隐蔽在河岸边,用望远镜远远观察。为了不惊扰到这些精灵,他一定要等到它们玩尽兴了回了巢,才会收拾行囊回家。正是多年来持续的观察记录,使他摸清了中华秋沙鸭每年与龙虎山相约、相别的大致时间:每年10月底分批从北方飞来,次年4月初飞回北方。 巡山过程中,记者有些体力不支,在翻越沟壑时滑倒了,肖师傅忙拉起记者说:“累了吧!休息下,巡山要看路,你要小心点!”在休息的过程中,肖师傅让记者静心聆听大山的“歌唱”,风声、鸟鸣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这一刻,让记者想起梭罗的《瓦尔登湖》。休息片刻后,我们继续巡山,看林子里是否有乱砍滥伐、偷猎捕猎、森林火灾等现象。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中午,肚子有点饿了。这时,肖师傅背包里的干粮起了大作用。填饱肚子后,我们又继续巡山。从天刚亮到天快黑,一趟下来,记者尝到了巡山背后的苦与乐。
这条山路,肖师傅走了17年,有多艰辛,就有多热爱。“护林护鸟是孤独寂寞的,很多人都干不长,但我习惯了。干着干着,也能从苦中尝到甜!”肖师傅感慨,保护中华秋沙鸭就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保护这片森林和其他野生动物,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人类自己。
跟着丁师傅配送早餐
你见过凌晨4时的城市吗?冬日寒冷的清晨,当你从早餐车上购买早餐时,有没有想过,它是怎样从餐饮公司来到早餐车上的?近日,记者跟随全国劳模、南昌市大众餐饮满意早餐销售有限公司配送班长丁继锋当了一回早餐配送员,体验到这个平凡岗位背后的不平凡。
凌晨4时,冒着阵阵寒意,记者来到了南昌市西湖区丁继锋的工作地点。
▲江西日报记者李芳(左)和丁继锋一起送早餐。 摄影|江西日报记者齐美煜
“李记者,你来了,我们来拣下货。”丁师傅今年57岁,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嗓门洪亮。记者本以为时间尚早,没想到这里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早餐已经从加工车间里搬了出来,配送员们正忙着往自己的配送车上放货物。“丁师傅,你们这么早就开始工作了?”“这不算早,配送员一般要求凌晨3点到公司,我会比他们早一个小时到。”丁继锋是配送班长,除了负责管理全市所有网点的早餐配送工作,还要负责早餐设点和早餐车监管等工作。早起,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困难,可丁师傅凌晨2时就已开始工作,记者不禁感叹。丁师傅笑了笑说:“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对工作负责,干了22年,我早就习惯了。”说着,丁师傅给了记者一张理货单,“你按照单子分拣早餐,速度要快点,现在时间不早了。”
分拣早餐有什么难的呢?可看了一眼单子,记者心里便开始打鼓:不但要为十几个销售点配送四大类80余个品种的早餐,品类、数量不能错,还要在出摊前送达,保证销售员有足够时间加热食物,以迎接第一批购买的市民。“肉包子两笼、烧卖两笼、花卷一笼、草莓奶八盒……”这些美味的食物,现在就像是试卷上的考题,考验着记者的眼力、手速。“包子在这边、烧卖在那边,一个销售点的早餐放在一个食品筐中,袋装奶不能放在下面,会被压破。”在丁师傅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把早餐分拣好,装上电动车,出发了。
路上,丁师傅和记者聊起了他的经历。满意早餐是南昌市政府的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丁师傅参与了公司的筹建工作。1999年4月公司正式运营后,他被分配到中心厨房配送班担任班长兼配送员。一开始,由于准备不够充分,送运方式过于简单,碰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1999年5月22日,丁师傅尝试在配送汽车上一边发货一边分发牛奶,由于时间短、配送员操作跟不上,使得三分之一的网点食品发放不及时。这次教训,让丁师傅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早餐虽小,却事关民生。”经过反复思考,丁师傅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方法:按照销售点订货量分拣好货物后再进行配送,提前一小时做好配送准备工作。“其实送早餐也是个技术活,需要思考、创新和总结。”丁师傅告诉记者,以前由汽车配送,不仅成本高,而且小街小巷进不去。经过考察、论证后,他向公司建议改用电动车配送,既快捷又方便,一年还节省了运输成本近6万元。
配送车在大街小巷穿行,我们很快到了丁公路南柴保育院门口。“721号销售点到了,摊主叫王桂花,是个老销售员了。”丁师傅边说边把车停下来,记者连忙搬下车上的早餐交给王桂花。“每辆早餐车,你都知道它对应的编号、位置和销售员吗?”记者问。“何止知道,公司所有配送车、配送员、148个销售点的情况,我都烂熟于心。”丁师傅说,简单的工作重复干,重复的工作细心、用心干,就没有工作干不好。
说话间,配送车又来到南昌市少年宫销售点,销售员罗华妹远远地就和我们打起了招呼。“罗华妹,最近生意怎样?家里还好吗?”“家里都蛮好,生意还不错,这段时间烧卖卖得挺好,顾客喜欢吃,但不少人反映豆沙包个头可以小点,馅可以多放点。”“好,我记下来反馈给公司,有事打我电话。”“好嘞,有什么事找你就最放心。”
罗华妹感慨地对记者说:“丁师傅对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他的电话总是24小时开机,时刻准备为大家服务。货物不齐找他,配送车坏在路上也找他,哪位配送员有事请假,丁师傅就自己顶上。”当记者问丁师傅怎么愿意做这些时,他说,满意早餐设立之初,解决了不少下岗工人就业问题,现在也为很多低保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还给市民带来健康、可口的早餐,“早餐车可连着千家万户啊,我这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关键时要顶上。”
跟着丁师傅一个销售点一个销售点地送货,记者不禁感叹,普通人干普通的工作也能干出彩,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干出来的。
6时13分,早餐全部配送完毕。回到公司时,配送车已全部安全返回,整整齐齐地停在一起,“加上你这辆车,所有车子、配送员都安全回来了,我的心就安定下来了。”丁师傅说。此时,天色渐明,南昌城也慢慢热闹了起来。
著名散文家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炉上的蒸笼冒着热气,早餐车前人流涌动,人们吃着美味、可口的早餐去上班、上学,此情此景,更加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记者原以为配送早餐是件简单的事,可体验后才知道它不但辛苦,还需要责任心。为全国劳模丁继锋点赞,也为千千万万个在平凡岗位奋斗的劳动者点赞。
跟着“焊王”为巨型铲车“接骨疗伤”
早就耳闻,江铜集团德兴铜矿有个“焊王”。之所以称之为“焊王”,不仅是因为他无数次成功为大型设备“接骨疗伤”,让矿用卡车、钻机、巨型铲车等“延年益寿”;还因为他面对精密设备,手上功夫极其细致,也被称为“钢铁绣娘”。近日,记者走近被称为“焊王”的全国劳模、江铜集团德兴铜矿采矿场铲装工段电焊组组长黄发明,跟随他前往铜矿采区6号机台焊补巨型铲车机械手臂。
▲黄发明教记者陈化先(左)如何引燃电弧。摄影|江西日报记者李芳
从德兴铜矿办公区前往6号机台,颇费周折。先是乘越野车蜿蜒爬上170多米高的山顶,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巨型大坑,再换乘小型货车,沿着螺旋状的山路盘旋而下。据黄发明介绍,这个铜矿采区已经开采了60多年,从海拔269米开采到海拔负85米。
站在山顶看6号机台似乎很近,驱车前往则需要30多分钟。在路上,随时都能遇到矿用卡车装着矿石在山路上盘旋,还能偶遇由矿用卡车改装而成的洒水车,这些卡车像甲壳虫一样在山里爬行。
▲黄发明教记者陈化先(左)如何牵引电弧。摄影|江西日报记者李芳
见记者东看西瞧,对采区的一切都感到新鲜,黄发明给记者泼了一盆冷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刺眼的电弧、呛人的烟味,对此,人们常打趣,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定睛一看,原来是搞电焊的。”
▲铜矿“三大件”之一电铲,重达800多吨。摄影|江西日报记者李芳
一阵玩笑过后,我们乘坐的小货车开到了坑底,一个近20米高的庞然大物矗立在眼前,“这就是铜矿‘三大件’之一的巨型铲车,重达800多吨,铲斗容量19.9立方米。” 黄发明如数家珍。
顺着黄发明指引的方向,只见一名满身黑乎乎的焊工正专注于焊补巨型铲车机械手臂,电弧发出吱吱的响声,火光四射。
▲挖了60多年铜矿采区。摄影|江西日报记者陈化先
突然,一阵寒风袭来,记者不禁打了个寒颤。见状,黄发明补充说:“初冬还不是最冷的,再过段时间露天采区会更冷,风吹在脸上像针扎,手冻得连焊枪都握不住;在夏天,焊工也很辛苦,矿坑像个大锅,热气散不出,天气再热也得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面朝电弧背朝太阳双面烤。”
黄发明边说边递给记者安全绳。“学电焊,也讲究‘望、闻、问、切’,我们就从‘望’开始吧。”黄发明向记者传授电焊秘籍:“我们说的‘望’是通过观察设备外观色差和变形情况,辨别设备的健康状态,及早预防。”
记者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随黄发明站上升降机。黄发明拿着焊枪,夹起电弧,指着机械手臂一边焊一边说,电焊按照焊姿分为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按照焊接方法可以分为手弧焊、CO2焊、TIG焊等。
黄发明的徒弟吴仟港介绍,他为了达到师傅要求,每天保持焊姿苦练,有时累得筷子都拿不起。
“来,陈记者轮到你上手了,左手握面罩,右手拿焊枪,首先采用敲击法,然后再用划擦法。”黄发明再三叮嘱。
看上去,黄发明手里的焊枪轻巧如燕,但当记者握枪那一刻,却怎么敲也敲不出火花。 记者无意间问道:“巨型铲车这么大,黄师傅是怎么发现距离地面3米高的机械手臂有裂缝的?”黄发明连忙夸赞记者问题问得好,并告诉记者要发现问题就要靠“闻”“问”“切”,听音辨位,发现可能存在的故障点;详细查询交接班记录和询问操作工当班情况,缩短排除故障的时间;还要对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和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切”准故障原因,并制定详尽的维护保养措施。
据黄发明徒弟介绍,2010年4月28日,大山选矿厂运行近20年的7号球磨机发生故障:直径五米多的筒体出料端焊缝处,出现了一道长1.6米的裂纹。矿厂领导直接通知黄发明赶赴故障现场。黄发明一看先是懵了,裂纹那么长,接还是不接,他心里也没底。但考虑到这台价值3000万元的设备,每天处理矿石7500吨,一旦停产损失巨大。
黄发明没有多想,愣是整整7天泡在球磨机旁,研究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最终成功修复筒体裂纹,减少停产损失4000多万元。
同年10月,泗洲选矿厂原磨一工段2号球磨机的进料端盖处出现裂纹,黄发明立即制定焊补方案,用7天时间完成修复。
两次修复,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也开创了现场成功修复大型球磨机大范围裂纹的先例。
2017年9月,德兴铜矿成立了“黄发明矿山设备焊接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黄发明通过技能大赛、课题发布、学习培训等,把大批想学电焊的员工吸引进来。
仅2019年,黄发明创新工作室就申报了七项实用型专利,其中四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他所在的工作室成员分别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电焊组冠亚军,还有成员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称号……
黄发明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追求卓越的匠心,也先后荣获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正如黄发明所说:“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劳动、创造、奉献,用我的这股干劲、闯劲、钻劲,激励更多人向着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奋斗。”
来源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