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习话·远山的回响】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 要同步前进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在江西井冈山考察时的讲话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千年脱贫梦想
百年躬身耕耘
振聋发聩的决战号角
远山阵阵回响,谱写全民一心的战歌……
值此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揭开献礼建党一百周年的序幕!
傍晚时分,天边的云朵显现出一天中最美的色彩,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村民袁帮华从自家三层小楼内走出。
连日多雨,门口路边一排整齐的树苗也吸饱了水,开始猛长。
这些树苗,原本是他栽在离家不远的茅坪河边的。
当时的情景,袁帮华依然记忆犹新——
河道长满了杂草,旁边一片荒芜的红薯地,小孩进去瞬间就会被“淹没”在荒草中。下大雨的时候,河里的水会漫上来,红薯地变烂泥潭。
从深圳打工回来后,家乡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样子让他非常着急。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
这个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
何时才能变得富裕美丽?
也就是在那时,袁帮华没事就去河道边割荒草,还购买树苗种在了旁边。直到2016年村内开始环境整治,这些树苗才被移植到了自家门口。
如今,红薯地铺上石子变成了广场,河道边砌上了石头,水流清澈,流过代表了马源村历史的“红军桥”,和见证当地脱贫成果的“趣味桥”。
马源村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从2005年起就在村委会工作,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的他是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土专家”,村里一草一木的故事都能信手拈来,只有与外地参观者交谈时流畅的普通话,才让人觉得这名干部“不太一样”。
面对游客,魏成芳总要讲讲“红军桥”,和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受到“马源女婿”袁文才欢迎,并在茅坪安家的故事。
建于2017年马源村脱贫那年,供游客嬉戏游乐的“趣味桥”,如今也变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以及老人在古樟掩映下聊天的场所。
图为儿童在马源村“趣味桥”上游玩(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2019年,马源村入选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并获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魏成芳和袁帮华之间的“纠葛”,也和这个村庄的变化息息相关。
验收前一天,“老袁”的房子才拆掉
老房子被拆的那天下午,
袁帮华的妻子有事不在家。
回来看到眼前景象,
气头上的她和袁帮华吵了很久,
觉得丈夫被村里干部骗了。
地处黄洋界脚下的马源村,有很多红色的元素——
随处可见的红灯笼,基本每家都种、每顿饭必有的红辣椒,“红军桥”“红四军小道”等遗存,即便受疫情影响人数有所减少,每日仍络绎不绝,前来寻访红色足迹的游客……
图为身着红军服前来马源村的游客(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红色为菜肴增香,也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更有滋有味。
依托当地打造的研学基地,有接待条件的村民每家都开起了民宿,袁帮华就是其中之一。倘若客满,可容纳42人的民宿将为这个家庭带来日均超1000元的收入,这也是在外打工所不能比的。
一切得益于马源村近年来搞的秀美乡村建设。
生于斯长于斯,魏成芳对家乡的景色和红色文化非常自豪。
不过,
“再好的风景,
也要有人来才行”。
要建设秀美乡村,
发展红色旅游,
拆违拆临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
房子乱七八糟、
养猪养牛的棚子一堆、
露天厕所味道难闻……
袁帮华也知道,
想要真正让家乡吃上“旅游饭”,
这些肯定都要有所改变。
不过,道理都懂,
顾虑也重重。
从出生起就住着的九间房,如今说拆就拆,如果只是魏成芳一拍脑门的想法,这阵“风”刮过,自己没了老房子怎么办?家里的柴火、农具又要放哪?
“我的柴火放你家里吗?
你家里不拆,
为什么拆我的?”
老房子拆迁整治,袁帮华和妻子起初舍不得,妻子反对尤甚,甚至和魏成芳红过脸。
“老袁你出门在外,
思想观念更新地快,
我跟你聊聊,
你能不能配合一下工作?”
对于魏成芳来说,“聊聊”是打消村民顾虑的“武器”之一。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将自己所做的一整套长远规划告诉大家,让他们知道打造一个美丽卫生的环境,让游客来了更舒心,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大家都会支持村里的工作。
前后去了七八次,耗时一周后,魏成芳终于做通了袁帮华的思想工作,在乡村旅游点检查的前一天下午,才完成了拆迁工作。
图为马源村进行老房拆迁时的情景(央广网发 魏成芳供图)
“村里做规划一定要谨慎,
想好长期规划
并确定切实可行后再做。”
“万事开头难,
但如果把工作实实在在做好了,
老百姓还是能理解。”
为此,魏成芳还走遍了江西省几乎所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较好的村庄,最终设计好了马源村现有的规划。
如今,新修的房子专门留出地方堆放柴火,袁帮华也已经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夫妻二人从心底里对魏成芳这个“后辈”充满敬意。
“以前我的心这么小,他们鼓励我,我的心就有那么大”
和袁帮华不同,村民雷光明更希望时间能够按下“两倍速”,早点住进还在修建中的新房子。
莲蓬采摘已经过了大半,叶子开始枯黄,池塘成为了鸭子们的游乐场,雷光明也可以稍微松一口气。
回忆过往,他需要喝口茶才能平复心情。刚泡好的茶色泽金黄,口感清凉芳香,这是他和妻子今年从山上采摘的野生新茶。
图为马源村内莲蓬大部分已采摘完,鸭子在池塘中游过(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山上”曾是雷光明的收入来源和住处所在。
7岁父母离婚后,雷光明和妹妹跟随父亲生活。由于家境贫寒,酷爱读书的雷光明只上到二年级就不得不辍学。
2015年之前,雷光明家种的稻谷只能维持温饱,冬天去山里挖冬笋,一天能挣10块钱就是很好的收入,一年所有收入加起来不超过1万元,山中矮矮的两间平房是一家人唯一的住所。
雪上加霜的是,雷光明的妻子患了糖尿病,需要长期看病吃药,女儿和儿子上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2015年,雷光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大概是觉得生活无望,雷光明曾经过了一段“混沌”的日子。因为一点小事和村里人吵架,不愿意通过劳动去赚钱。因为村里救助贫困户时没给自己发钱发物,他还曾找到魏成芳要“讨个说法”。
村里红色旅游发展后,有接待条件的村民通过发展民宿增收了,像雷光明这样没有接待能力的该如何脱贫?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脱贫之后怎么能长期不返贫?魏成芳有点发愁。
马源村有1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
全村耕地面积980亩,
林地面积7800亩。
山清水秀,
炊烟袅袅,
任谁看,
这里都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怡然景象。
不过魏成芳觉得,对于生活在其中的“老表”们来说,如果还要为生计发愁,再好的景色也无暇欣赏。
只有抓住“产业是根”这个关键,借势已经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聚焦发展富民产业,才能真正把脱贫后的日子过红火。
最终,依托马源村的研学基地和乡村旅游建设,返乡创业、来村投资、来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太空莲、黄桃、猕猴桃种植等一批富民产业的相继培育,马源村的每一户农户都在产业链中获得收益。
雷光明就通过种植太空莲看到了希望,日子也有了盼头。
“我今天给你1000,
你就用了这些,
也不去搞点东西,
国家再救济你也是没用的。”
“别人的孩子也要上学,
也有父母要养,
他们为什么要帮你?
那是因为你一开始会有困难,
要帮助你们自己发展起来。”
魏成芳隔一段时间就要跟村里贫困户“聊聊”的话显然也在雷光明身上起了作用。
莲子好吃,莲蓬却不好摘。雷光明早早起床,穿上防水裤和长袖外套,再戴上手套,清晨五六点便骑上摩托车去田里,下地后就不见踪影,只能看到比人高的叶子微微晃动。
“采莲南塘秋”的浪漫他不懂,
只知道如果不小心,
梗上的刺便会划破皮肤。
趁着日头还不太大,
要赶紧摘好莲蓬,
晚了口感就不好,
也不容易脱壳。
雷光明种了10亩太空莲,其中8亩的莲蓬在距离马源村32公里的黄洋界景区卖,剩下2亩则留在村里,供游客采摘或购买。满满一碗莲子10块钱,重约8两,需要剥7或8个莲蓬,雷光明和妻子坚决不用袋子封口,以便让游客买到最实惠的莲子。
售卖莲子之外,雷光明还有个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一年能有一万余元的报酬。加上妻子在村里做保洁的收入,除了建新房还剩下的一点债务,雷光明终于觉得自己肩上担子轻了很多。
“以前我的心这么小,
他们鼓励我,
我的心就有那么大。”
这个只上了小学二年级的汉子,头发已经发白,说话仍然透着点文艺。
图为马源村景色(央广网记者 王子衿 摄 )
2017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井冈山脱贫退出,实现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魏成芳编的顺口溜里那个“田不多,山不富,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村民一年到头转,生活还是跟不上”的马源村,正在成为过去。
2019年,马源村共接待学员2万余人,接待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村集体收益超6万元。即便受疫情影响游客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这里基本每天都仍有研学或旅游的人前来。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村里人大多早出晚归,只有夜晚九点多摩托车、农用车经过的声音,和主人回家时狗的叫声,才会打破村庄的宁静。
倘若在闲时,村民会在如今铺上石子变成广场的“红薯地”散步、健身。对面山脚下,“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高质量发展”的字眼引人注目。
图为魏成芳在工作之余参加马源村志愿服务工作(央广网发 魏成芳供图)
魏成芳这个“资深”村干部,依然很忙。
走在路上看到小石子,会下意识踢到路边;绿化带内植物长势不好,要安排人看看是否需要喷洒农药;看到八角楼景区外的花坛不错,会惦记着在马源村也装一个类似的设施……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村里过夜,魏成芳还计划着增加体验类的内容,让客人可以“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听一段红军故事,唱一首红军歌,晚上看一部红色电影,开一场篝火晚会。”
袁帮华舍不得离开家乡,加入了村里的治安大队,让游客来村里居住、旅游都能安全放心,还计划着明年在自己的民宿中加入康养项目,推广中医文化。
雷光明准备明年改种20亩经济效益更高的铁莲子,儿子毕业后如果愿意就送他去当兵,为国家作点贡献。
心里的读书梦依然还在。
空闲的时候,雷光明还会在一个软皮笔记本上认真写写字。有时候是诸如“告别了年少,酸甜苦辣全尝到,慢慢变老!”等随想,有时候是看江西本省新闻后做的摘要。
女儿马上要大学毕业,也算以另一种形式补上了他曾经的缺憾。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