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鲜笋卖了8000多斤,每斤1块1;现在农闲时节来笋厂切笋,干了近40天,一天也能有130元收入,光靠笋今年收入就有一万多元。”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赣西北宜春市铜鼓县双红村的双红笋厂,贫困户钟国奕给记者盘算了今年的“笋收入”。
铜鼓,是一个位于赣西北的山区小县城,人口15万,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南方山区。它也是一座“红色县城”。1927年秋,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领导起义的前敌委员会就设在铜鼓。毛泽东在这里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最终领兵南下,走上了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一方红土地,滋养了中国革命事业,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为了帮扶革命老区铜鼓,2018年,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定江铜集团为铜鼓县双红村的省派帮扶单位。同时,宜春市政协主席挂点帮扶,扶贫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江铜集团扶贫工作队集中力量,多渠道、多举措帮扶双红村,还投入资金帮助村里硬化了三条村道、修建了一个文化广场。
“输血只能管一时,长久之计还是要建立造血机制。”驻村第一书记饶华平告诉记者,双红村地处大山深处,村里有毛竹林4.5万亩,村民每年春天都要进山搭笋棚,挖笋、煮笋、榨笋、晒笋,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村民还非常辛苦。经多方综合调研、协调,江铜集团决定帮双红村援建一座笋厂。
“2018年10月,江铜集团投入293万元扶贫资金援建双红笋厂,派驻3名扶贫工作队员负责笋厂的规划、设计、施工、卫生检测等。”饶华平说。这座加工能力达100万斤的笋厂,去年就实现了饱和加工。现在村民只要将挖到的鲜笋放到路边,笋厂就会派人派车上山收购,笋厂还帮助村民修建了一些运笋的便道。
好竹连山觉笋香。“现在自家山里的笋只要挖出来,在家附近就可以销售,以前要上山搭笋棚制笋干,要忙活小半年,现在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年富力强的村民挖完笋后,可以出去打工,一些不愿出去打工的村民还可以到笋厂工作,实现就地就业。”饶华平介绍。
在双红笋厂,记者看到几十位村民在紧张地忙碌着,榨笋换上了机械压榨装置,晒笋改为了专业烘干设备,传统笋干加工的现代转型,让村民不再靠天吃饭。同时,借助江铜集团帮助搭建的营销渠道,双红笋厂的笋干畅销到浙江、福建、湖南等地,还在一些网络平台进行销售。销路不愁,笋厂就铆足了劲生产,周边村镇的鲜笋也都运了进来。
据悉,目前江铜集团已追加投资347万元,援建双红笋厂二期项目,主要加工笋丝,做成包装笋。目前,双红笋厂二期项目已做可行性研究,完成了整地,正倒排工期,投产后可新增30个就业岗位,实现常年用工,常年生产。
山还是那片山,笋还是那些笋,但有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有了精准扶贫、共奔小康的好政策,多方合力绘就了产业扶贫的新图景,红土地上留下了一只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革命老区奔小康的路一定会走得更稳健、更踏实。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