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一艘沉没在大洋深处的清同治年间贸易商船,在长江口水域浮出水面,吸引海内外关注。船上“001号”文物为一件产自景德镇的外销瓷绿釉杯。
历史上,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被誉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如果文物会“说话”,将向人们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景德镇窑火映照下,窑工融合欧洲技术,通过吹釉的方法,创烧出这件小巧玲珑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绿釉的“西洋绿色器皿”。
景德镇瓷器,曾鲜明注解“China”的昔日辉煌,也在“Made in China”的现代进程中经历迷茫。抛却旧日夺目光华,千年瓷都正视自我、艰难转身,重新开拓海外市场。千帆过尽,“001号”文物出水不远处的港口上,一批在荷兰鹿特丹设计、景德镇烧制的“拼色咖啡杯”正踏上出海新路。
海外竞争者“夺门而入”
36岁的蔡文娟是江西省元青花非遗传承人,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担任陶瓷文化宣传大使。从她的曾外祖父开始,画青花便是家族安身立命的手艺。
▲蔡文娟在绘画青花梅瓶。
祖辈们以此为生,几代人一板一眼遵循数百年传承下来的画法,且元、明、清画法各异,蔡文娟幼年时学习技法,差之毫厘即招致斥责。“匠气十足,别说‘90后’‘00后’,就连我这‘80后’当时也很难喜欢。”蔡文娟说,如再无新意,单靠这门传世手艺到自己这代恐难以为继。
在蔡文娟看来,传统青花因缺乏新意而显得古板。然而,在700多年前,元青花的横空出世正是一代代陶瓷匠人不断创新的产物。
即便有千年积淀,若一味躺在前人造就的功劳簿上裹足不前,竞争者就会“夺门而入”。11月,一年一度的中国景德镇陶瓷博览会如约而至,吸引海内外2000多家企业参展。这个一度几乎包办了全世界瓷器生产的千年瓷都,正面临全球多个陶瓷主产区的挑战。
在展会现场,代理德国唯宝、法国柏图、日本M.Syle、奥地利阿恩施塔特等国际陶瓷品牌的欧泰黎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品牌之所以能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相当份额,既靠品牌,更多的则是以新颖、时尚的设计主动融入当代人生活。
不同于父辈,年轻一代青花传人蔡文娟既没有放不下的历史包袱,也不妄自菲薄,“80后”的她创业开办公司,请来一名“95后”担任设计总监。
要赢得市场,就要放下身段,让青花走进生活。“比如说,做个青花瓷的手机壳年轻人不一定喜欢,但我们把青花瓷上的祥云纹印在手机壳上,就成了备受追捧的‘国潮’。”蔡文娟给文创品牌取名“青花故事”,就是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青花的时尚讲给他们听。
“私人订制”满足国外需求
外销瓷中,“纹章瓷”历来饱受欧洲收藏家喜爱。
日前,在景德镇举办的“‘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上,在中国留学的俄罗斯姑娘叶卡捷琳娜就被一件清朝时期出口欧洲的城市纹章瓷所吸引:瓷盘的外沿呈圆形,正上方的图案是一个欧式徽章,代表了一段欧洲历史。
▲俄罗斯籍留学生沃尔多丘克·叶卡捷琳娜(右)在景德镇体验陶瓷制作。
来中国前,热爱瓷器的叶卡捷琳娜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看到过类似的“纹章瓷”。不同于一般的外销瓷,纹章瓷是欧洲王室、贵族自主设计图案和造型,由商人携带漂洋过海而来,因其“私人订制”以及路途艰险而成为当时陶瓷国际贸易中的精品。
如今,让欧洲贵族们爱不释手的纹章瓷,变成了个性化十足的主人杯,同样是国际“私人订制”,却在互联网上换了一种打开方式。
这是让叶卡捷琳娜震撼的一幕:凌晨时分,景德镇陶瓷跨境电商数字产业园大楼内,一个个主播精神抖擞,操着熟练的英语直播带货,面前的手机屏幕上,来自世界不同时区顾客的备注信息不停滚动:“杯底要刻上我的名字”“把我家小狗的头像印到正面”……
拥有全球完备的手工制瓷体系,景德镇的这一独有优势在工业化时代一度沦为鸡肋:拼规模,拼不过工业化生产日用瓷的广东潮州;拼品牌,也面临德国迈森、玮致伍德等海外品牌的强势竞争。为找出路,千年瓷都也曾满世界找“师傅”,有人提出,或学习瑞士手表,或学习日本京瓷……
景德镇瓷器要抢回丢失了的国际市场,关键还得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如学者王志纲所说,景德镇的盛名、文化传统、人才储备和工艺水准决定了她就是大家闺秀,即便家道一时困顿,那也是大家闺秀,不能去学丫鬟的活计。
▲景德镇陶瓷大学留学生马赫迪·艾哈迈德(右一)正在学习青花绘画。
大规模量产和个性化定制,这一工业时代的纠结和矛盾,在如今的景德镇正得以破题。互联网拉近距离,成功串联起景德镇和世界的两端:一边打捞世界各地的“私人订制”碎片化需求,一边串起遍布景德镇里弄小巷的5.8万家陶瓷中小微企业、手工作坊。
“在这里,一万个不一样的主人杯,一个晚上就能搞定,曾经王室独享的纹章瓷,如今只要愿意,人人都能下单订一件。”叶卡捷琳娜感慨道。
“千年瓷都实际上像一片原始森林,规模大的陶瓷企业好比参天大树,全城小巷、里弄里随处可见的手工制瓷作坊,则是大树底下的灌木,共同维系着手工制瓷产业的生态系统,千年瓷都这一陶瓷创作生态全世界独一无二。”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冯俊说。
引入全新设计理念
让中国瓷雕走向世界,是8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一生的追求。
用一团瓷泥,采用圆雕、浮雕、捏雕、镂雕等多种工艺,创作出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人物、花鸟、走兽等瓷雕作品,历来是景德镇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远长创作的《哈哈罗汉》畅销海内外20年,创下“一个罗汉养活一千名工人”的市场佳话。
计划经济年代,景德镇瓷器有政府牵头主导的外销渠道,银行保它,企业供它,外商找它。改制后原有渠道不再,有心无力如刘远长者,不得不放弃海外市场;愿意出海的,则充斥以次充好、摆地摊式甩卖,甚至坑蒙拐骗被扣护照者不时出现,有的还得大使馆出面保释。
美国人罗伯特·芬雷在《青花瓷的故事》中写到,从16世纪葡萄牙人来华算起,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共有3亿件中国瓷在欧洲登岸,多数产自景德镇。及至新中国成立,景德镇瓷器依然是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后来,景德镇瓷器出口份额不断缩小,甚至占景德镇当地出口总额的比重几乎忽略不计。
▲余望龙展示拉坯成型的泥坯。
丢掉的市场,还得自己抢回来。在景德镇做了三十年陶瓷的余望龙,在10年前开始着手开拓海外市场。
当时,公司高管团队中十人有九个反对。“继续做国内市场,啃景德镇这块老牌子,无异于‘啃老’。”余望龙说,但要想开拓海外市场,则意味着要在品牌推广、产品设计上大把砸钱,还要不断“烧钱”参加各种展会,这些投入也不见得就一定能收回来。
历史上,中国工匠由于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对商人带来的海外纹饰图案,只能通过言传意会,最终成形完全取决于匠人的想象力。不少欧洲商人把这种订制瓷形容为“听筒传话”,听筒一边是欧洲人的商业设计,听筒另一边则是东方人的无限想象。如今,景德镇陶瓷匠人和海外家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跨洋合作、携手创新已成为常态。
十年前,余望龙把公司的设计室搬到了荷兰鹿特丹,从事家具设计的荷兰设计师大卫·德克森成为余望龙设计团队的一员。
▲余望龙(右一)在荷兰代尔夫特皇家瓷厂与研发人员交流。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喜欢尝试不同类型的材料,包括瓷器。和景德镇陶瓷工匠人的跨界合作激发了我新的创作灵感。”德克森说,我们和景德镇的陶瓷工匠每周有一次电话会议,讨论所有正在进行的项目和即将到来的展会。
设计在海外,生产在景德镇,当72道手工制瓷工序遇上国外一线设计师,来自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景德镇陶瓷生产中,跨界融合赢得国际品牌的青睐。
“同样的材料,因为加入全新的设计理念,一件拼色咖啡杯的单价溢价20倍。”余望龙说,这款引入新设计理念的蓝白相间拼色咖啡杯,如今被蒂芙尼公司摆在全球各地的门店橱窗里,亮相意大利米兰设计周、德国慕尼黑TRENDSET室内设计及家居设计展等国际展会。
昌江迤逦向鄱阳湖前进,这是历史上景德镇瓷器销往外面世界的门户。如今,这一黄金水道安静了下来。
“借助中欧班列、航空、海运等各种方式,我们的企业基本上可以做到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保质保量把产品送往全球各地。”景德镇海关关长刘钊说。
景德镇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景德镇陶瓷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244.6%。
来源:参考消息
编审:万雯倩
审核:刘婷、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