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城市千姿百态、舒适集镇风姿卓丽、秀美乡村星罗棋布。
金秋十月,穿行在赣鄱大地,如同步入一幅幅只此青绿的风景画中:赣北平原良田纵横、条条公路两旁植被葳蕤繁茂;赣南山村小桥流水,房前屋后硕果累累;赣西青山蜿蜒连绵、竹海苍翠。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纵深推进城乡环境大改善,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 摄影∣史港泽
“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
清晨,漫步南昌经开区龙潭水渠畔,只见水清、岸绿、景美,市民或沿着渠岸闲庭信步,或约上三五好友打一场篮球,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每天打卡的公园。
2016年,龙潭水渠又脏又臭,垃圾飘满河道,还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列为黑臭水体并通报。痛定思痛,南昌相关部门分步骤有序推进雨污分流、渠道清淤、污水处理等项目,于去年底推动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销号,终于摘掉黑臭水体的“帽子”,龙潭渠从昔日的臭水沟变身亲水景观渠。
南昌把碧水提升攻坚战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先后改造或修复鱼翔浅底的前湖水系、波光粼粼的乌沙河、水清岸绿的幸福渠等景观带……无数个洗尽污垢方璀璨的故事,在江西不断上演。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省情共识,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向污染宣战。
2018年以来,全省以两轮“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为抓手,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转向“深入打好”;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扎实成效,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
十年来,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了8.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下降了34.1%,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了12.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优良比率95.4%、高于全国10.8个百分点,设区城市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低于全国4微克/立方米,两项指标均为中部第1;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7.7%,居全国第6。
▲天蓝地绿水清的万年县乡村 摄影丨刘存文
“
城乡环境更加健康宜居
江西要美,城乡必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集镇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市民幸福感越来越强。
——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乡村美丽蝶变。
万年县上坊乡奎田村,新修的柏油路通到农民家门口。“村里统一规划,乡亲们一起动手,改水改厕,整修庭院,村里的垃圾还统一收集,家家户户从此告别脏乱差。”78岁村民吴早祥说。
持续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梯次开展农户庭院整治,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省76%的自然村庄完成整治建设,累计创建美丽宜居村庄7027个、美丽宜居庭院81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4%,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7000座,总设计处理能力约47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横流现象有效遏制。
——按下建设“美颜键”,集镇旧貌换新颜。
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的赖敏蒋,在龙南市杨村镇传承杨村米酒酿造技,他说:“这些年,杨村集镇从改造燕翼围入手,实施立面改造、古建修缮等,推行垃圾不落地、污水不横流,打造客家文化浓厚的民宿集聚区,家里生活环境比城市还要好。”
看全省,各地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保洁市场化、分类减量资源化。599个建制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处理能力45.5万吨/天。在深入实施美丽乡镇建设“一深化、三提升”创建活动中,全省提升了1330个乡镇功能品质,乡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从“治顽疾、补短板”到“强功能、提品质”,城市颜值更加靓丽。
在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管网、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基础上,赣州新(改、扩)建城市各类公园168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7万多亩,中心城区累计建成绿道绿廊204.2公里,赣州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
聚焦市民“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整治“脏乱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我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现胜利收官。全省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38座,设区市城区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在全国率先完成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城镇环卫公厕由3382座增加到8389座。同时,我省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园绿地,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全国第二,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
▲龙南市渡江镇黄花湾乡村振兴示范点 摄影丨赖士杰
“
守护自然生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曾经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瓷厂厂房,经过陶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陶溪川文创街区应运而生,如今陶溪川成为“洋景漂”的逐梦平台,还是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在城镇与乡村,要想“开窗见绿、推门见景”,还得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方向,在更高标准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再创佳绩。
近年来,我省围绕“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一批转化模式,已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靖安“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婺源“全域旅游”,井冈山生态“好钱景”,崇义生态三产融合发展,浮梁“生态+”模式,资溪设立“两山”转化中心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我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个,省级生态县(市、区)41个,省级“两山”基地25个,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生态质量指数(EQI)全国领先。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野生动物频频亮相江西各地,这也是对全省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认可。
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在鄱阳湖越冬,长江江豚、大规模刀鱼、大规格胭脂鱼、纯种野生“江西大鲵”种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也频频现身……
现在的江西,蓝天白云常在、繁星闪烁常见、清水绿岸常留、鱼翔浅底常存,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