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载县安鑫集团江西安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易地扶贫搬迁户彭梅英专心致志地在水性印刷机上忙碌。得益于安置点的“有求必应”服务专柜,她告别了四处打零工的生活,进入家门口的工厂,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金秋时节,走进铜鼓县三都工业园安置点,崭新的楼宇、整洁的路面、完善的配套设施,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华灯初上,袁州区洪塘镇庄溪村安置点歌声响起,广场上,搬迁户闻声起舞……在宜春市,搬迁户的幸福秘诀藏在一本本“有求必应”的服务台账里。
工作人员为搬迁群众答疑解惑。
搬离“穷窝”,城镇生活难适应
告别土房子、土院子,2018年,刘冬康搬进了万载县梦想花苑安置点,住上了新楼房。起初,刘冬康对安置点的生活充满了新鲜感。但没过多久,他就感受到了搬迁带来的不便。他的妻子是有智力障碍的低保对象,按照政策规定,每年都需要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到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重新审核。刘冬康的老家在100公里外的高村镇同心村,来回需要4个多小时。“费时费力不说,还不一定一次能办好。”刘冬康说。
对搬迁户李学明来说,刚住进梦想花苑安置点时,感觉“样样都好”。可一遇到事就会面临“事在哪办?事找谁办?事该怎么办?”等问题。“以前住村里,十里八乡都是熟人,刚来城里时,办事常常摸不清头绪。”李学明说。
据了解,宜春市在袁州区、奉新县、铜鼓县、万载县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建成98个安置点,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脱贫人员2972户10583人。由于大部分搬迁群众户籍存放在原居住地,办事不知道找谁,办理行政审批类事项要在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两头跑”,甚至在迁入地、迁出地和部门之间“多头跑”。
有求必应,城里有了“娘家人”
“当天申请,当天响应,3个工作日就得到相关部门批复,真是便捷高效。”铜鼓县三都工业园安置点搬迁户王炳因病需要申请大病救助,原来需要回迁出地准备相关材料,但是最近他在家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登记事项办理诉求,及时得到了有关部门回应。“原来办事需要来回跑100多公里,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把事办好,我在安置点找到了‘娘家’。”他笑着说。
王炳口中的“娘家”,是三都工业园安置点门口的“有求必应”服务中心。今年8月,宜春市在98个集中安置点设置“有求必应”服务专柜,并建成15个“有求必应”服务中心,对搬迁群众的合理诉求“一站式”代办。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户籍管理、社保、就业、就医、就学等服务。
10月24日,笔者来到万载县三兴镇易地搬迁集镇安置点“有求必应”服务中心,宽敞的大厅内,设置了医保岗、就业岗、农保岗等群众常见业务办理岗位,两边的白墙上,张贴着涉及民政、医保、卫健、人社、公安、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等52项行政审批事项。
“凡是搬迁群众的合理诉求,都可以通过‘有求必应’服务专柜,或扫描‘有求必应’二维码和拨打‘有求必应’服务热线登记办理。”宜春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龙元勇介绍,“有求必应”服务中心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绝大部分事项可在迁入地办理,部分确需迁出地提供手续的事项,由迁入地干部负责代办,畅通事项办理过程中的梗阻问题,实现“群众点题,干部跑腿”。
在万载县梦想花苑安置点,一本厚厚的“有求必应”服务台账记录着两个月来办结的各类事项,也记录着搬迁户的幸福与期盼。“没有土地种菜——开辟300多亩菜园”“小孩上学需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开辟临时核酸检测点”……截至10月下旬,宜春市各安置点共为搬迁群众办结医疗救助、低保申请、临时救助、产业发展、就业务工、社会事务等事项961件,极大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稳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
最近,搬迁户江观凤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一个月前,她所在的制衣厂受疫情影响业务量骤减,面临失业风险的她十分焦虑。江观凤向万载县三兴镇三兴社区书记袁文明反映情况后,袁文明发动社区资源,帮她联系了镇上的一家奶茶店。一周后,江观凤在奶茶店有了一份新的工作。
冲奶茶、做熟食……如今,江观凤每天在店里忙个不停。“在家门口又有了一份新工作,还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心里越来越踏实了。”江观凤高兴地说。
为了帮助搬迁户实现稳定就业,宜春市在农村集中安置点大力发展帮扶产业,在园区企业、产业基地、帮扶车间等安置就业,让有发展产业意愿和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都能通过产业就业帮扶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据统计,宜春市98个集中安置点均实现有产业带动,就业率达99%,带动搬迁群众人均增收1800余元。
让搬迁户真正成为“本地人”,还要帮助他们融入新社区。为消除搬迁群众“故土难离、新居难测”的顾虑,宜春市“有求必应”服务中心重点完善安置点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便民市场、充电桩、停车棚、小菜园、文娱活动室、红白喜事场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舒适度、满意度。
在宜春市各搬迁点,趣味运动会、邻里连心饭、中秋赏月会等各类集体活动陆续举办,搬迁群众“互不相识、不相往来”的尴尬在一场场活动中温情化解。
搬迁户刘苏芳感受到了搬迁前后生活上的巨大变化。目前他在附近的花炮厂工作,每月收入2000多元,生活稳定。“住进敞亮的楼房,吃上自己种的菜,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有问题还能找‘有求必应’,这样的日子过得舒心。”刘苏芳说。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