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文化研究】红色基因代代传——记革命英雄刘梓华

©原创 2022-11-30 21:17  阅读:100721 

1912年,刘梓华出生于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幼年父母双亡,6岁跟随兄嫂生活,边读书边做纸,清贫度日。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路过水江,打土豪分田给劳苦大众,少年刘梓华非常崇拜和向往,上洞成立赤卫队和游击队时,他争先报名。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刘梓华铜像

在军队里,大家叫刘梓华“红小鬼”。他从通讯员干起,在革命队伍里迅速成长,1931年入团,1933年入党,1934年长征。1935年1月伟大的遵义会议召开后,红军取得四渡赤水、攻克贵阳、巧渡金沙江胜利,继续北上。这时国民党中央军薛岳已尾追在后,前有国民党四川军阀正赶往大渡河拦截,红军必须迅速渡河,避免腹背受敌。在千钧一发之际,刘梓华所在的红四团接到了夺取泸定桥、保证红军北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5月27日清晨,红四团从安顺场出发,途中接到军委加急电报,命令29日拿下泸定桥,电报直言“必须突破之前五团夺鸭溪时一天跑160里的记录”。刘梓华虽身材矮小,但经过战火考验的他,凭着坚强的革命毅力,跟随部队昼夜兼程跑步前进,于29日早上6点到达泸定桥西岸。部队立即部署刘梓华所在的二连组成22人突击队为第一梯队,身为排长的他第一个站出来。一连打掩护,三连四连铺木板,全团火力压制。经过短暂休息和充分准备,下午4点发动猛攻,只见刘梓华手持冲锋枪,背插闪闪发光的马刀,腰缠十多个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的带领下,冒着敌人射来的密集枪弹,向铁索桥东岸发起冲锋。

敌人负隅顽抗,用各种轻重武器阻拦突击队员。刘梓华和勇士们个个神勇无敌、越战越勇,顾不得木板还没搭上来,抓住铁索快速攀进。敌人眼睁睁望着猛虎般的红军勇士越来越近,内心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威慑力,吓得像丢了魂一样,纷纷弃枪爬出工事掉头猛跑。刘梓华和战友们见此情景更加勇气倍增,加速突进。眼看接近桥头时突然火光冲天,原来敌人用煤油点燃了堆在桥头的木板,冲在最前面的刘梓华一跃而起,和连长一道蹬过火海高喊“同志们莫怕火,冲啊!”挥舞着闪光的马刀追上敌人一顿猛砍,敌人应声倒下,身后的第二、第三梯队像潮水一样压上来,敌人被歼灭一大半。另一支奔袭东岸的红军也及时赶到,两军会合。战斗仅用2个小时,却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不朽的奇迹。毛泽东、刘伯承都曾站在桥上说过:“这里应该立一座纪念碑!”。

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继续北上结束长征奠定了基础。很多革命前辈对这一惨烈战斗都记忆深刻,朱德总司令用“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描述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毛泽东也留下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

水江刘梓华广场

1937年平型关战役中,刘梓华为了准确侦察敌情,带领侦查员摸黑潜入敌人阵地,不慎从高处跌成重伤。由于在战斗中总是冲锋陷阵,9次重伤,满身伤痛,解放后组织安排他到华北军区医院休养。身体稍好后,他多次找领导坚决要求继续工作,领导只得答应让他担任天津军分区副参谋长。1951年2月,病魔让他再次进了医院,经一个多月的治疗仍无好转,于4月17日病逝,终年39岁。刘梓华参加革命戎马一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华北军区授予他烈士称号,袁州家乡水江镇为他树立3.2米铜像,专门建立了梓华广场。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袁州好男儿刘梓华跟着中国共产党,从“红小鬼”成长为舍身忘死、勇往直前、创造奇迹的革命英雄。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党带领人民走过长征路,解放全中国的光辉历程。今年,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新时代的袁州人民必将传承红色基因,以英烈为榜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三拼三促中真抓实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的征程中创造新的奇迹。


来源:区史志办

编审:刘鑫珂

审核:刘婷、甘露

12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