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脂肪”是怎么影响血压的?这个部位越胖越危险

2022-10-21 12:10  阅读:2234 

提到判断一个人胖不胖的标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看体重指数BMI(计算方法:BMI=体重kg/身高m²)。

约七成原发性高血压都与肥胖有关。正因如此,作为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参考指标,体重指数也被广泛用于评估高血压风险。

但不久前刊登在瑞士期刊《营养学前沿》上的新研究发现,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的BMI,并不是一个评估预测高血压风险的完美指标,因为脂肪堆积位置对血压有着显著影响。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解读内体脂肪是怎么影响血压的,并教你科学调控。

受访专家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毅 □赵松 博士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本文编辑 | 徐文婷

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

张毅介绍,临床中常能看到一些肥胖的人血压并不高,且代谢水平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体重指数悖论”。其原因是体重增加不仅包括了脂肪的堆积,可能还伴随肌肉量的增加,且脂肪长在不同部位对血压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为了解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到底会对血压产生怎样的影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进行了这项新研究,由此首次确定了人体各成分对血压变化的相对贡献值。

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中,1999~2018年内符合要求的14412名18~59岁参与者数据,具体包括血压、总肌肉量、躯干脂肪量、腿部脂肪量和手臂脂肪量等。

分析发现,无论男女,总脂肪量和总肌肉量都独立地与收缩压(高压)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缩压。

在调整了年龄、种族或民族、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抗糖尿病药物及降脂药物服用情况、体重指数等变量后,脂肪分布与血压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躯干脂肪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低压)均呈正相关,是影响血压的最主要因素,贡献值约为38%~61%;

其次是总肌肉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贡献值为35%~43%;

最后是腿部或手臂脂肪量,贡献值为12%~25%,两者均与血压显著负相关,但腿部脂肪对血压的影响比手臂脂肪更大。

简而言之,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四肢脂肪多,高血压风险反而更低。

考虑到躯干和腿部脂肪量对血压的相反影响,新研究提出,“躯干和腿部脂肪量之比”可能是评估和预测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的更有效指标。不过,赵松说,由于参与者是中青年健康人群,上述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脂肪类型或许是影响因素

在张毅看来,不同部位脂肪对血压的影响差别,可能与脂肪类型有关。身体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以及同时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细胞特征的米色脂肪。

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在体内较少,占人体总质量的0.1%~0.5%,占人体脂肪总质量的0.2%~3%。其功能主要是消耗葡萄糖和甘油三酯,产生热量,主要分布在颈部、肩部、后胸和腹部。

白色脂肪

白色脂肪占女性人体总质量的30%~40%,占男性人体总质量的15%~25%。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能量。

白色脂肪通常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

内脏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胸腔等靠近身体器官的位置,具有负面代谢效应,过多累积已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害,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四肢等部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相对中性的,甚至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米色脂肪

米色脂肪零星驻留在白色脂肪内,主要存在于皮下白色脂肪,如腹股沟和腋窝处的白色脂肪中。研究发现,在寒冷、运动、药物等作用下,白色脂肪组织可发生“棕色化”,部分转变为米色脂肪。

由于米色脂肪具有增加产热、促进能量消耗等作用,促使白色脂肪生成米色脂肪,成为当下肥胖症等代谢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躯干是内脏脂肪的主要堆积部位,这或许是躯干脂肪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原因;而四肢部位的皮下脂肪发挥保护作用时,便体现为与血压的负相关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同时发现,身体成分与血压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对男性来说,躯干脂肪、腿部脂肪、手臂脂肪、总肌肉量,均会对收缩压和舒张压产生影响;

对女性而言,总肌肉量仅对收缩压有影响,与舒张压无关。

对此张毅解释说,脂肪累积过程中,男性主要集中在腹部,表现为“苹果型身材”;女性主要在大腿,常表现为“梨型身材”,这种分布差异本就可能对血压产生不同影响。

想防高血压先要控体重

无论脂肪长在什么部位,减重都应成为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是由于在减重过程中很难精准实现局部减脂,减脂降压的措施仍要从最基本的饮食、运动等方面着手。

张毅建议,日常至少要做到以下4点,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压。

 1 

饮 食

适当多吃全谷物、水果、蔬菜、乳制品,以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的饮食,减少高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比如各类甜品、糕点等。

除控制体重外,还有一些食物与血压直接相关,需要科学调整摄入量:

减少钠盐的摄入,日常餐饮中降低添加盐和酱油等咸味调料的使用量,减少食用快餐、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

增加摄入已知能辅助降低血压的食物,如叶菜、甜菜根等,以及其他有益血压的食物,比如富含镁、钙和钾的坚果、豆类等;

还可适量饮用咖啡、绿茶和红茶。

 2 

运 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好处。

建议每周5~7 天,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瑜伽、游泳),或高强度间歇训练,即短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和较轻松活动交替进行。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2~3天的力量练习,但要避免运动后的暴饮暴食。

 3 

睡 眠

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有利于控制脂肪量。

近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发表在《营养素》上的研究发现,与睡眠达到7~9小时的参与者相比,睡眠不足7小时的参与者身体各个部分脂肪量都会明显增加。

心 理

长期的工作生活压力会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及伴随而生的慢性炎症,还有“压力激素”皮质醇的过多分泌。这些变化最终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专家最后强调,虽然BMI不是一个完美指标,但达到肥胖程度的患者,若经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仍无法减重,可考虑到专科门诊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8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