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冬鹤乡,寒意阑珊,行走在白雪映衬下的乡村田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扶贫产业喜结硕果,一片片荒山变身“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抹去了冬日里的冷寂与沉闷……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呈现出一派民勤村美、民风淳朴的景象,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间的刻度忠实地记录了白城人追赶超越、攻坚克难的足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保持攻坚态势,强化责任担当,采取务实举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写好脱贫攻坚后的华美续章,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启新程
——守底线固成果 强化乡村振兴推动力
“现在国家和地方推进农民增收、实现富裕的力度越来越大,举措越来越实,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洮南市永茂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永茂乡耕地面积22.5万亩,90%以上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为确保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永茂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永丰村成立专业土地托管种植合作社,为常年外出务工及无劳动力农民提供“两统两代”服务,即统一购种、统一购肥,免费代耕种、代收割。这种模式极大节约了投资成本,释放了劳动力,实现种植、务工两不误。今年,该乡共实施示范托管种植土地360亩,让托管农民每亩实现增收约1100元。
近年来,白城市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发展,启动实施巩固脱贫成果“三项工程”,全市乡村振兴的步伐也从未停歇。构建监测帮扶“四张网”。在全省率先建立部门信息比对网,印发了《建立白城市行业部门防返贫排查比对网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农业农村、教育、医保等10个行业部门排查和信息比对机制。建立驻村监测网,对535个非脱贫村选派了乡村振兴指导员,全市919个行政村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和指导员全覆盖。建立“一村一员”工作网,在919个行政村落实防返贫监测专岗933名,制定《防返贫监测专岗管理办法》,进一步建强基层监测网格,并作为全省经验推广。建立基层排查网,进一步明确村“两委”监测对象的审批、数据上报、政策落实等工作要求。
启动实施了“排查月”活动,动员乡村两级、驻村干部等力量,开展了3轮地毯式排查,今年共排查农户29万户72万人次,新纳入监测314户702人,总量居全省第一。
创新实施增收措施“四叠加”机制。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产业带户增收、就业增收、消费增收、创业增收4项措施,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脱贫户、监测户收入不减、稳中有升。尤其是,公益岗总数、务工人数、发放小额信贷总额均居全省第一,预计今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比2021年(12496元)增长12%以上。
辟新径
——创平台建机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
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破解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体制瓶颈、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才能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是白城用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探索,走出的经验之路。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重点敲定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版“三帮扶一推动”、建设“智医助理”平台、实施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等做法,抓住重点和关键,积极谋划新的举措。通过政策组合叠加,筑牢多重保障线,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在哪里,攻坚帮扶的脚步就跟进到哪里。
通过“三帮扶一推动”活动,全市协调解决产业项目运行中的订单、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500余个,推动农村道路、饮水、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项目215个,帮助行政村清理柴草垛602处,清运垃圾1642吨,推动“三保障”成果得到巩固,“三帮扶一推动”活动品牌持续擦亮。
针对基层医疗条件落后、资源力量闲置、因病致贫、因医致困等实际问题,白城结合智慧医疗发展形势和基层医疗机构需求,开发建设了“智医助理”系统运行平台。通过大数据辅助诊疗、智能交互语音随访等方式,对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实现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全时监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水平和末梢医疗服务能力。截至目前,累计接诊109.6万次,病历规范率96%,普及健康知识、健康随访165万人次。
对“日行一善”志愿服务品牌进行迭代升级。自2016年洮南市首创“日行一善”志愿服务品牌至今,经历了从“简单给钱给物”到“专业精准服务”,从“助力脱贫”到“全域志愿”提质升级,目前,累计4万多名志愿者参与社会扶贫、文明创建。
育新能
——兴产业稳基础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家家有棚膜、户户无闲农。这是记者来到镇赉县镇赉镇南岗子村的第一印象。“目前,我镇现有暖棚、日光棚2500余栋,设施农业面积达217公顷,棚菜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蔬果面积达到550多公顷,棚膜产品可四季供应城乡居民,既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腰包。”该镇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白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产业振兴机制,围绕群众真受益、振兴真见效,把乡村振兴的基点放在建项目、兴产业上,创新以县域突破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通榆模式”、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小庭院”产业发展、突出“四化”启动实施“11252”工程,做强肉牛产业、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如今的白城,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助农增收成效明显,做到了项目全覆盖、振兴有保障,让乡村“化蝶起舞”,使农民“华美转身”。
白城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创新开展整地增粮、科技兴粮、以水保粮,加快打造东北“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开展乡村排水设施整治提升行动,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以上;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抓好核心、辐射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安全储粮和粮食产后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地趴粮”减少70%的目标;抓好大安市、镇赉县国家级试点创建,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快推进全市48个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为全省粮食增产、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白城力量。
今年,白城市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56万亩。推广落实保护性耕作676万亩。农作物和粮食作物实播面积分别比去年增加84.7万亩、102.5万亩,收成普遍良好。
树新风
——留乡愁寻乡恋 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美丽宜居,风景不仅在绿水青山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还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现在村子里真整洁,家家户户的院子也都特别干净。”“‘小积分’真是好,既让风气更文明了,又让我们得到了实惠。”“现在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这样的陋习也越来越少了。”……
一句句心里话,既包含着村民对“文明积分”的喜爱与认可,也映衬出通榆县“小积分”助推移风易俗的“大能量”。去年8月,通榆县的“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建设工作在通榆县八面乡八面村开始试行。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小积分”给八面村带来了大变化。今年8月,该模式正式在通榆县全面推广。
近年来,白城市坚持建管并重,抓好道路、供水等16个专项行动,实施乡村公益事业建设、村屯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等13项专项行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积极开展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争创活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白城市919个行政村推行“四会一约”村民自治组织建设,593个村建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162个村建立了禁毒禁赌会,919个村完善了村规民约。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积极推动“一县一品”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工程,建设“文明加油站”2个,“爱心超市”258个,巾帼爱心便利店20个。强化文化服务,开展“送演出下乡”260场、“农民书画展”30场、“农民阅读季”30场。通榆县“孝老餐厅”发展到18个。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编审:赵思阳
审核:刘婷、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