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云雷纹青铜铙(nao)
时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尺寸:通高38.0厘米,甬长14.8厘米
舞广13.2厘米,舞修18.3厘米
铣宽24.6厘米
级别:一级文物
来源:慈化镇文峰村村民
器体浑厚,中空,与腹腔相通,甬上有旋无斡。腔体呈合瓦形,平舞,铣棱斜直。于口弧度较大,无内唇,内腔平整,钲间呈梯形,篆部饰云纹。正鼓部饰对称的四组变体夔纹,腔面饰有二层圆台形上有乳钉四组共36枚。
铙,又称钲和执钟,青铜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始见于商代后期,西周早期继续沿用。铙有单件,成组排列的铙,被称作编铙。编铙由远古时期的礼乐器发展而来,盛于商代,河南殷墟妇好墓就曾出土过五枚组合式的编铙,为宫廷皇室所用的青铜编铙。铙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迄今为止所见的远古实物是1955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铙,距今约4000多年。
铙还可以用战争之中,用在军队中指挥退兵之用。在《周礼 地官 鼓人》中记载“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鼓声为进军的信号,将帅通过铎来告诉鼓人自己的命令,如果进攻就击鼓,如果退兵就击铙,“金之则止,再金则退”,这就是“鸣金收兵”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铜铙都出土于南方,主要是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南方的青铜铙是当时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的礼器,古人举行祭祀等活动时必然要伴以隆重的形式,击打青铜铙于祭坛,则可通过朝天大门,上达苍穹,呼应天地,以祈求神明的保佑。
宜春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青铜铙是在山坡上单独出现的,在附近并没有发现成组的青铜器出现,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联想,这件青铜器不仅仅是乐器,可能还是一件战争中指挥退兵所用的工具,根据这件青铜铙所出地点,处于山间两市交界的地方,在古代这里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
来源:宜春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