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三年来,宜春市坚持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底座抓紧抓实,结合贯彻《江西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抓住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契机,全覆盖推进县级“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运行。
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已有7个县(市、区)建成运行,3个县(市、区)有望在年底前建成运行,基本实现矛盾纠纷在基层不再被“踢皮球”、到中心“不外溢、不升级”,探索出了“一站式办理、闭环式管理、多元式化解、诉讼式断后”的宜春解纷模式。
整合资源
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
“感谢县矛调中心的帮助,在我们困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为老百姓办实事!”近日,上高县翰堂镇磻村村民易某某的亲属将一面锦旗送到上高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向工作人员表达诚挚的谢意。
3年前,宜春市将各县(市、区)综治中心、群众来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分散的平台,整合进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一体建设、一体运行。实现集中接待群众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问题事项,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
同时,按照“政法部门常驻、重点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的原则,各县(市、区)法、检、公、司、信访等部门派人常驻,教育、卫健、人社、住建、环保、交警等矛盾纠纷多发频发的部门派人轮驻,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随叫随驻,汇聚多元解纷合力,为群众提供组团式服务,实现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
为整合多方力量,各县(市、区)均采取免费提供工作场所的方式,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品牌调解室、心理服务机构、仲裁机构、律师团队、社会组织等第三方社会力量入驻,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破解各类难题,实现矛盾纠纷全链条解决。
健全机制
坚持把调解挺在诉讼前面
一纸文件为纠纷调解指明方向。
宜春市在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健全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委具体指导管理、矛调中心统筹实施、乡镇部门履责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立起矛调中心统筹协调职能地位。
日常,县级矛调中心从法院委托、群众来访、领导交办、乡镇部门报送4个渠道受理矛盾纠纷,配套建立了民生民安事项收集流转、交办督办、跟踪问效、评价回访、会商研判、领导包案、联动处置、考核奖惩等8项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中心分流督办、属地乡镇和主管部门主责主办、中心提级调解集中攻坚保底”和“分流督办在前、乡镇部门调解在中、中心提级调解在后、法院诉讼判决保底”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和群众满意度。
坚持把调解挺在诉讼前面,该市健全落实矛调中心与法院的衔接联动、委托调解、协同化解等机制,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到妥善化解,有效减轻了群众诉累和法院压力,诉源治理初显成效。今年1至9月,宜春全市法院民商事诉讼立案数同比下降13.58%,特别是丰城市、袁州区同比下降34.51%、17.78%。
为健全线上调解机制,该市结合智慧警务、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司法等政法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矛盾纠纷线上调解。开发矛盾纠纷调解小程序,设立调务通、公众通、行调通,实现电脑、手机和微信多终端互联,群众通过微信就能在线申请调解、远程视频调解,实时查看调解进度,实现矛盾纠纷“码上排、码上调、码上结”。同时,开通线上司法确认,对调解成功的协议实时进行司法确认,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拓展功能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指挥部”
一组数据彰显了宜春市加强中心运行提高绩效的显著成绩:今年1至9月,各县(市、区)“一站式”矛调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受理矛盾纠纷9799起,化解率均在96%以上,群众满意率达到80%。
依托江西省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宜春市研发了一体化社会治理综合指挥系统,部署到乡村一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整合接入政法部门、信访、网信、消防、应急、卫健、教体、市监等重点部门数据,实现社会治理信息的统一接入、统筹利用,将矛调中心打造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枢纽和指挥部。
宜春市还将“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纳入全市政法系统“作示范、勇争先”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立月度分析通报、每季点评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矛调中心受理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和隐患,实时掌握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应对措施,防止形成系统性社会矛盾风险。
根据分析研判结果,分部门、分地域梳理形成矛盾风险预警提示函,督促部门和属地有针对性地抓好系统治理。对矛盾纠纷呈逐月增长态势、多发频发、整治不力不彻底的行业和地区,以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实行挂牌整治,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纠纷增量。
矛调中心的运行,有效助推了平安建设的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宜春全市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位列全省第2位、夜间出行安全感指数位列全省第1位,1至9月份的平安指数综合位列全省第2位,1至9月份的全市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绩效综合列全省第1位。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