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远教这五年
2017年7月,我担任袁州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远教工作至今5年多。党员教育电视片摄制和两年一次的观摩交流活动,是远教工作的“重头戏”,令我印象深刻。
感动——九旬党员的坚持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一生甘为孺子牛的老党员陈岩石引来大批观众点赞。我想,其实在袁州区,也有许许多多的老党员,他们或许不像陈老一样曾经身居高位,但也一脉相承地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痴情与热爱。他们处于最基层岗位,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信念,什么叫不忘初心!作为远教人,我们一定要努力挖掘好,记录好,宣传好!
“交党费是每一个党员的义务,只要我还在世,党费我就要一直交下去!”南华山下,桂花树畔,彬江镇英山村58年党龄老党员钟辉尤的故事广为流传,他虽已92岁高龄,记忆力越来越差,但有两件事情却一直没忘过。一是每次村里开党员大会,必定步行6公里第一个到场,从没缺席一次;二是交党费,每年每月到村缴纳,从未延迟。夏天,党建专家袁小虎和我带着摄制组进驻山村,陪老人家聊天,跟踪拍摄他的生活劳动日常,重点记录他参加村“七一”总结表彰会的一天。历时半个多月,摄制完成纪录片《九旬党员参会记》。
2018年,该片在宜春市第十五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一举夺魁,获一等奖。“通过简单朴实的故事情节,诠释了一位普通农村党员在入党58年来,从不缺席任何一次组织活动,积极足额按时缴纳党费,以及不辍劳动生产的坚持,体现了他的对党忠诚和坚定信仰,以小见大,以平凡见不平凡。”有关领导这样评价。
触动——特教老师的坚守
在宜春南郊有一所学校,虽然这里的学生很多,但校园总是很安静,因为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多是聋哑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长期住校,心中难免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幸亏有一群人,总是细微地观察着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及时给予他们细致周到的关爱,这就是学校的党员教师们。
2020年秋,我同摄制组来到学校,跟老师和孩子们一个个交心,发现这里处处都有感人事迹。教师们坚守“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用自身行动全心倾力爱护特殊学生,这其中尤其欧阳玉梅、吕新、李翼三位老师的故事最为感人。我们以《一个都不能少》为题,以党员教师周文琴个人讲述的形式摄制微党课。片中分示范、奉献、传承三个方面,集中展现党员教师们通过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用爱心为特殊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生命之窗的坎坷历程,诠释了新时代特教人的党员风范和精神追求。该片选送参加宜春市第十六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获一等奖。
这段经历,让我真切感触: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对这样的先进人先进事,作为远教人,我们的摄像机一定要对准他们!
带动——驻村干部的坚韧
在脱贫攻坚战中,一群人挥别家人,告别城市,离开安稳的机关工作岗位,翻山越岭,来到田野,走进村庄,走近村民,战斗在扶贫一线,他们就是驻村干部。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坚韧不拔,排难而进,为加速脱贫进程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其中,就有袁州区委组织部派驻芦村镇五星村第一书记龙鸣。
为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龙鸣和村干部一起外出学习竹荪种植技术,考察市场行情,带领村民种植了20亩竹荪。收获后,他又为销售而忙碌了起来,通过努力,逐步实现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食堂和农贸市场,销售渠道被一步步打开。为让客户能及时收到产品,龙鸣又主动当起“快递小哥”,村庄中、小区里、食堂前,到处都有他奔忙的身影。龙鸣的积极行动,也示范带动着驻村干部队伍认真履职,带动着周边扶贫产业的蓬勃兴起。经过采访,我们把龙鸣的故事拍成典型事迹片。2022年10月,《组织部的“快递小哥”》和袁州区同批参赛的《夺桥勇士刘梓华》《乡村来了一群年轻人》一起,在宜春市第十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
用镜头记录忠诚,用荧屏展现美好,用手机传播正能量,在责任的驱使下,我走过了远教岗位的5年,摄制电教片30余部。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幸见证远教形式的嬗变及其作用和地位的提升。我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远教人将会以更大的热情,更丰富的色彩,更强劲的表现力,讴歌新时代,助力新征程,不断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热潮!
习小刚
袁州区委组织部